嘹亮的歌声中,千人合唱团集体侧身转向身后,天安门广场上最大一面“五星红旗”光芒四射,瞬间点亮全场目光。这是一张高60米、宽90米的LED网幕,“旗杆”是3组600吨的起重机。昨日,这面最大国旗装置的幕后首次揭秘。
联欢活动重要装置总设计庄文义说,只花了3个月时间,最大国旗从图纸到现实,彰显了强大的中国设计和靠谱的中国制造。
查19年风速 得出网幕最高安全值
导演组最初的想法是,这面国旗是广场的主要背景,所以能有多大就要有多大。“我们要把想法尽可能地落地,算出大的边界值,保证绝对安全,保证演出品质。”网幕结构总设计黄伟说。
专家们收集统计了最近19年来,每年10月1日广场上的风速、风向等成百上千个数据,得出结论:最大的一次阵风超过9级;夜晚18时至23时,广场多为偏南风。“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物体越高,受风的阻力也会越大。”黄伟说,在风速达到22米每秒,接近9级风时,“旗杆”的最大承受能力约为70米。此外,还要进行现场推演、模拟测试等一系列步骤,最终敲定LED网幕的尺寸。黄伟说,这一高度已经超过天安门广场周边的所有建筑。
纤维绳织网巧布“索”
夜风徐徐,巨大的“五星红旗”上,通透的红色光彩流动,仿佛被赋予了生命。黄伟介绍,与10年前升起的网幕相比,今年的体量大了,钢丝绳加绞线的材质也改为纤维绳加阻尼索的配置,所以飘逸性更好,更符合演出效果。
黄伟解释,布“索”的目的是让网幕在升降过程中可以绷着劲儿,不至于摊成团或绞成扣。“有了阻尼索,就好像是柔软无骨的皮尺变成了拉收有劲儿的盒尺。”
升旗一次约需100分钟
网幕供电总设计王凯透露,巨幅网幕分3组独立单元,每一部分都是单独升降。完全收好后,所有网幕会被存放在矩形无缝钢管制成的箱子里。“升降和折叠都是全自动的。”他说,“每套网幕都会配备5组电动卷筒,即使一组出了故障,另外4组也可以独立完成所有指定动作。”
网幕从设计到制成前后历时3个月余,经过近30次的现场调研、试验和论证,从简单的模块试验,到最终定型单元试验,方案不断优化。升起这面巨大的“五星红旗”,大约需要耗时100分钟。而最初设计时,从吊车出发到国旗完全升起来,至少需要三四个小时。为了选出适合“旗杆”的吊车,数款车参加竞争,每一款都需要测算20多组不同风速下、4种臂长下,起重机的不同起重能力,经过三四轮严苛的筛查,最终才选出佼佼者。
如此高的设施,避雷针如何设置?“其实避雷设施就藏在吊车上。”黄伟说,“旗杆”的高度会比“国旗”略高,而吊车本身允许安装避雷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