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作家吴晓波近期几乎在全中国都走了一遍,最北到达乌苏里江的中俄边境,最南走访了改革开房前沿深圳,只为了拍摄即将在10月11日上线的首档经济地理纪录片《地标70年》。在这部西瓜视频、今日头条与吴晓波频道联合出品的纪录片中,吴晓波重新走访中国经济70年发展中最具代表性的12个地标,不只是在大庆之际,让更多关注国家发展的人一同感受时代发展的历程,也让他对经济经济的经验教训,有了更多深入思考。
30年观察,吴晓波与经济地标的不解之缘
1990年大学毕业后,吴晓波进入新华社开启了13年的商业记者生涯。也是毕业这年,他和同学一起在上海外滩吃了人生的第一顿肯德基,隔这黄浦江望向当时的“烂泥渡”,并不知道就在拍照的那个月,上海会发布文件大力开发这片区域,未来发展起来一个叫浦东兴趣,将成为他在经济观察中频繁往来的一个地方。
1991年,吴晓波因为调研来到了沈阳铁西区,在轰鸣忙碌的铸造车间里,听着厂长介绍这是亚洲最大的单体铸造车间,新中国的第一枚国徽就在这里诞生。而在1999年,他第二次到访铁西区时,那里已经完全衰败。艳粉街成为了黑社会把持的黑市,也是整个东北最败坏的一个区间。
时间推移,吴晓波开始写专栏,写书,试图用幽默诙谐、深入浅出的文字去向大众揭示一些经济现象,让更多人读懂时代发展的轨迹。在吴晓波的财经写作不断深化发展的过程中,也看着许多地标在社会的变迁中衰落、兴起、迭代,这些变化,很多都成为了他在过去近30年中写作的素材,以及思考经济规律的案例。
在去年录制完《十年二十人》后,《地标70年》这个构想,从年初便出现在吴晓波的脑海中。他想着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节点上,如果可以选择若干个有标志性意义的地点,用经济地理纪录片的手法,或许能更好地为大众讲述这个国家的变化。
故地重游,在行走中触摸时代
吴晓波意识到,人活在一个社会里,对自己的国家、对这个时代,在平时并不会刻意去了解。但是如果有一个片子,能够让大众在一个很短的时间空间中,能够了解这个时代的变化过程及背后原因,将会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
因而,在西瓜视频与今日头条联合出品方的支持下,吴晓波频道将《地标70年》的构思不断细化、落实,作为节目总策划人与地标对话人的吴晓波,很快就踏上了重游12个经济地标的旅程,选择用这些地标作为记录时代变迁的切入点。
吴晓波探访仍然名声在外的中关村与798等地,回顾那些改变了中国经济的一个个传奇故事;对话许知远、王小川,胡海泉等等商业领域的切片案例,从一个个“大”人物的故事中探访经济发展的必然和偶然。
吴晓波也回到铁西区的艳粉街拍摄,在当年到访过的铸造车间里回忆,在小酒馆喝酒里喝一瓶卖价格与20年前一模一样的啤酒。到了晚上12点,看许多曾经在附近工作的工人涌入这个酒馆,大多50、60岁左右,仍然像当年一样聊天,从容不惊地说起这么多年来的故事与变化,用自身际遇诠释着时代的变迁与原因。
吴晓波希望《地标70年》描写的是一个大地理的时代,但是希望在描写过程中,这个镜头也对准每一个普通的人。这种时空的呈现可能会发生在每个人身上,如果能把这些历史节点留存下来,是一件十分意思的事情。
《地标70年》将在10月11日晚8点登陆西瓜视频、今日头条,届时,希望进一步了解时代变迁的观众朋友,可以到相关平台与吴晓波一起重游中国经济地标,打开时代记忆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