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中国> 正文

《攀登者》原型邬宗岳:首次登顶珠峰时采集标本捐母校

2019-10-11 01:30 中国新闻网

来源标题:《攀登者》原型邬宗岳:首次登顶珠峰时采集标本捐母校

记者10日从成都理工大学获悉,在最近热映的电影《攀登者》中,带着向世界证明中国人能再次登上珠峰峰顶决心的攀登者李国梁的原型,正是该校1956级校友邬宗岳。邬宗岳一生热爱地质,在首次登顶珠峰时,曾冒险在珠峰8000米以上的地区采集岩石标本,并将部分标本捐赠母校。

1956年,在体育方面极有天赋的邬宗岳顺利考入成都地质学院(今为成都理工大学)。1960年邬宗岳大学毕业前夕,中国登山队决定首次攀登珠峰,并从成都地质学院抽调学生邬宗岳和罗士明执行任务。

1960年5月,邬宗岳参加了中国登山队首次攀登珠峰,和负责后勤的队友们将氧气和物资运送到珠峰8500米的高度,有力地保障了队友们的攀登。然而,这次的成功攀登因为没有留下影像资料,竟没有获得世界的公认。

征服珠峰后,邬宗岳被队里选派去北京新闻电影制片厂学习摄影技术,他很快成了一名优秀的摄影人及出色的登山教练。

1961年6月,邬宗岳带领中国女子登山队,登上海拔7595米的公格尔久别峰,打破了女子登山高度的世界纪录。完成登顶后,下到海拔7300米高处时,队员衡虎林掉进深不见底的冰裂缝时,他两次下到冰裂缝深处,抢救遇险的队员。

1964年5月,邬宗岳和其他9名运动员,登上了海拔8012米的希夏邦马峰。在极端恶劣的情况下,他成功拍摄了首次攀登这座高峰的电影,公映后轰动世界。邬宗岳因此荣立特等功,并获国家体委“五好运动员”称号。

《攀登者》电影中多次出现的情节,方五洲向学生展示,交给恋人的化石标本。在真实的历史里,邹宗岳向母校捐的二云母花岗岩岩石,如今依然在成理博物馆诉说着历史,成为这个大时代的见证。

今年已89岁的周绍文是邬宗岳在成都理工大学读书时的老师,他与邬宗岳通信直到邬宗岳去世前数月。他回忆,首次登顶珠峰时,邬宗岳和罗士明在珠峰8000米以上采集了一些岩石标本。尽管天气寒冷又极度缺氧,邬宗岳仍以顽强毅力,细心采凿每块矿石,无论是麻岩、大理石岩还是石灰岩、云母岩,每块均为厚3厘米、宽6厘米、长9厘米,非常规则。邬宗岳用羊绒衣包裹着那些标本,背下山时,羊绒衣都磨破了。后来,二人将二云母花岗岩岩石标本捐给了母校。

邬宗岳的大儿子邬前星回忆,自己的父亲十分热爱地质。“爸爸有一些标本,但他从不让我碰那些标本。”邬前星说,自己父亲忙于训练,往往他睡了以后父亲才到家,他早上还没有醒的时候,父亲又出门了。

1975年,42岁的邬宗岳受命带领一支突击队冲击珠峰。在攀登的过程中,邬宗岳一边用电影摄影机拍摄大家与风雪搏斗的镜头,一边向大本营发出心电讯号,为研究人类对特高海拔地的适应状况提供了宝贵资料。

当年5月5日,在突击队向海拔8600米的最后一个营地进发之时,为记录攀登海拔8200米以上高度的运动员们与大自然搏斗的珍贵镜头,邬宗岳解开绳子,走在队伍后面拍片子。队伍前进了,邬宗岳却渐渐落在了后面。晚上9时左右,到达突击营地的队员们没见到他,立刻去行军路上接应,然而夜色茫茫,哪里还有邬宗岳的踪影。

5月28日,当登山队从顶峰下到海拔8200米时,只见邬宗岳的背包、氧气瓶、冰镐和摄像机整整齐齐地放在悬崖边上,而人却无踪迹。下到8000米附近时,队员们看到在悬崖顶部风化岩石和冰雪混合的地方,邬宗岳已经长眠在珠峰雪白的怀抱中。

责任编辑:岳崎(QN0012)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