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中国> 正文

长江源村:汉藏一家亲 幸福万年长

2019-10-17 06:11 北京日报

来源标题:长江源村:汉藏一家亲 幸福万年长

干净宽阔的村道、藏族风格的大门、红顶白墙的院落……这里便是青海省格尔木市唐古拉山镇长江源村。

取名“长江源”村,既有来自长江源头的意思,也有饮水思源之意。2004年,长江源村响应国家号召,从海拔4700多米的沱沱河畔搬到了400多公里之外的格尔木。过去,唐古拉山镇由于高寒缺氧、气候恶劣,牧民群众生活艰苦;如今,干净宽阔的村道、红顶白墙的院落,完善的教育设施,群众的生产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长江源村老支书更尕南杰今年66岁,当年是响应搬迁的第一人。更尕南杰在长江源头过了大半辈子的游牧生活,目睹了过度放牧带来的草原退化,经历了几十年的困难生活,也亲身见证了搬迁后城市便利的交通、医疗、教育条件给牧民生活带来的变化。

他向记者介绍,过去在山上时,一家人一年四季都住在帐篷里,靠养牛羊维持生计,每年人均收入不到2000元。他说:“当时村民大多过着游牧的生活,长草的时间只有6月到8月。牧民半年能喝到水,剩下半年只能挖冰、煮冰喝。”

2004年,全村128户407人从沱沱河畔搬到了格尔木市。迁下来后,国家不仅通过开展培训推动劳务输出、发展汽车维修和藏族服饰加工等后续产业,而且实施草原奖补以及生态管护公益岗位等政策,家家都有稳定可观的收入。去年,长江源村人均收入超过2.2万元,是搬迁之前收入的10倍。

9月23日,长江源村长江源民族学校的操场上传来了响亮的国歌声。那天是周一,学校照例举行升旗仪式,700多名藏族同学笔直地站在学校操场上,高唱国歌。

长江源民族学校校长李军向记者说,学校原来就是“马背学校”、“帐篷学校”,条件很差。十几年前,学校随长江源村一起搬到了格尔木市,现在的学校发生了巨大变化。新学校占地面积4.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由教学楼、综合楼、体育馆、学生公寓、食堂、浴池及幼儿园组成,成为具有民族教育特点、现代化教学手段、科学人性化管理的藏族寄宿制小学。

过去牧民居住分散,学校设在镇上,学生上学需要两三天的时间,入学率不足50%。最近几年,学校各方面条件都大大改善,适龄儿童入学率始终保持在100%,学生毕业率和升学率也达到100%。

“自从搬下来后,学校的硬件设施有了很大的提升,学生学习的时候可以运用到先进的教学设备,可以直观快速地接收到新知识,教学质量有了很大改善。”他介绍,作为一所民族学校,学校按照国家二类模式汉藏双语教学,采取低年级、高年级逐步过渡,低年级所有授课内容可用藏语教学,能够帮助藏族孩子更好更深地理解学到的知识。

长江源村501万亩草场已实现全部禁牧,村里组建了202名管护员对草场进行保护监管。从格尔木到沱沱河距离400多公里,再进到草原深处还要四五百公里,这片草原每天都有管护员巡查不法行为,捡拾沿途垃圾。“我们像保护生命一样保护水源地,现在草比以前厚了、绿了,野驴、野牛等野生动物多了。河道里也几乎看不到垃圾,干干净净的。”更尕南杰欣慰地说。

长江,自发端经久不息,滚滚向前。长江源村村民的幸福生活也如长江一般,奔涌向前,延绵不绝。

责任编辑:岳崎(QN0012)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