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中国> 正文

携号转网11月27日启动 隐形门槛怎么迈?

2019-11-28 03:50 北京青年报

来源标题:携号转网昨启动 隐形门槛怎么迈?

工信部昨日召开全国携号转网服务启动仪式,宣布携号转网技术、系统、服务规则等都已完备,携号转网正式推开。记者探访联通、移动、电信营业厅发现,这些营业厅都在醒目位置设立了携号转网宣传区,还有专门的工作人员负责向用户解答携号转网事宜。工信部数据显示,此前试运行期间,已经有超过323万名用户完成携转。

携号转网说明摆在醒目位置

一走进中国联通和平里营业厅大门,就可以看到大厅中央开辟了携号转网宣传区:包括一块展板——携号转网办理指南,还有一份“中国联通携号转网客户携入告知书”。

记者刚在这块牌子前面驻足,就立即有工作人员上前询问需要办理什么业务。她耐心解答了记者关于携号转网业务的咨询。这位工作人员表示,现在办理携号转网的客户还不多。在探访过程中,记者没有见到有用户询问携号转网事宜。

在中国移动蒋宅口营业厅,靠近大门的咨询台有专人负责解答携号转网相关问题。据了解,为了帮助更多有“携号转网”需求的用户顺利完成携号转网,运营商也通过开设专席、上门服务等方式给用户提供便利。

中国移动在10086开设了携号转网人工坐席专区,客服人员告诉记者,目前北京移动针对转入到移动的用户推出上门服务,在北京移动微信公众号中输入“携号转网”即可收到一条服务申请链接,在链接内填写姓名、身份证号、手机号码、地址等信息,即可预约工作人员上门配送手机卡,办理携号转网业务。

办理渠道将更多样便捷

然而,据新华社报道,在试运行阶段,仍有不少用户反映办理携转服务的营业厅数量很少,办理不便。

昨日的启动大会上,三家运营商有关负责人均表示,携号转网各项流程正在不断优化中,并在不断增加服务方式,优化短信提示内容,方便用户查询相关业务。其中,很多业务会转到网上营业厅办理或由系统自动处理,方便用户操作。

中国联通市场部副总经理郭林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们正通过打造手机App、微信营业厅等,优化携转服务,方便用户办理。”

目前323.2万用户完成携转

工信部数据显示,今年启动携号转网工作以来,全行业完成了1800余项系统建设改造,开展网内网间联调联测项目超过103万个,三家企业累计投资超过30亿元,建成了全国携号转网实时交互联动系统。

截至11月26日,天津、海南、江西、湖北、云南5个前期试验省(市)完成携号转网用户316万,占5省(市)用户总量的1.8%。其余地区截至11月26日,共发放携出授权码11.2万人次,协助7.2万个用户完成携转,占总用户量的万分之零点五,整体态势平稳。

用户追问

“在网协议”没到期怎么办?

广州联通用户汪金刚在查询转网资格时被告知,6项业务均因服务未到期不能转网,不少用户发现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套餐的协议期到2050年。

手机号已绑定的套餐业务尚在运行,手机与家庭宽带捆绑的优惠套餐仍然有效,有“亲情号”,视频通话等业务未取消……很多用户在转网时遇到诸如此类的“门槛”。经调研发现,“在网约定期限限制”是“转网难”的主要原因。

“试运行发现部分电信企业人为设置系统障碍、违规增设携入携出条件,影响用户体验和感知。”工信部信息通信管理局副局长鲁春丛说,部分用户反映协议期过长、提前解约赔付标准过高等问题。

三家运营商在启动大会上表示,协议有效期限的问题均已调整。“在网协议”也将更加透明公开,并将及时向用户说明不能转网的具体原因,提供便捷的办理途径。

靓号转不出去怎么办?

一些用户反映,因购买靓号使得携号转网受到制约——或要等到合约期满,或要支付违约金。业内专家认为,如果用户办理业务时享有优质资源,遵守市场规则无可厚非;但运营商应将解决办法公开,并为用户办理提供帮助。

运营商回应称,没有针对靓号携出提出额外要求,只要到了在网协议期限就不受影响。“针对靓号携转,我们单独形成报告,督导运营商制定细则,完善相应的条款。”重庆市通信管理局局长蔡立志说。

中国联通表示,已经取消了新增用户靓号最低消费约定,携入靓号由用户自行进行消费选择。中国移动也表示在靓号方面确保新老用户同权。

转网过程中手机无法使用怎么办?

鲁春丛说,试运行发现,系统运行维护不完善影响已转网用户体验,部分用户反映携转后无法正常上网、充值等。

目前,由工信部、中国信通院组建的携号转网工作组每天从各个渠道搜集涉及携号转网的反馈信息,提供给运营商及时进行技术处理和流程调整,避免对用户使用带来影响。“三家企业已采取‘兜底转发’的方式,对送错电信企业的短信采用网间转发功能解决,总体能满足需求。”中国信通院党委书记李勇说,中国信通院也在推动更多第三方应用服务企业通过直联携号转网数据库的方式,进一步保证短信接收。

责任编辑:岳崎(QN0012)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