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中国> 正文

澳门文化局局长穆欣欣: 除了《七子之歌》推荐三个澳门礼物

2019-12-24 04:49 新京报

来源标题:澳门文化局局长穆欣欣: 除了《七子之歌》推荐三个澳门礼物

澳门回归祖国20周年前后,《七子之歌》再次“翻红”,被重新编排、翻拍、演绎。20年过去,这首歌似乎依然是澳门最醒目的文化符号。

澳门特区政府文化局局长穆欣欣认为,20年来,澳门人对这首歌的感情在变化,起初是对回归的期盼,现在更带有一种懂得和感恩。不过,澳门也在努力创造新的文化符号,比如今年推出的新歌《莲成一家》。

澳门回归祖国20周年之际,在接受新京报记者专访时,穆欣欣说,目前最关注的事情是将澳门丰富的文化元素“散珠成串”。她还推荐了最能代表澳门文化特色的三件“礼物”——历史城区、美食和节庆活动。

穆欣欣去年上任澳门文化局局长,她同时也是一位著名作家。1980年代初,穆欣欣全家由内地迁往澳门,至今近40年。她的求学与工作经历也与内地密不可分,在广东、北京等地生活过十多年。这种经历,曾让她以比较文化的视角回望澳门,对这座城市多元、丰富、创新的文化气质理解更深。

庆回归晚会上700多演员大多非专业

新京报:最近澳门举办了各类文化活动,尤其是庆祝回归祖国20周年晚会很受关注,幕后有什么难忘的经历?

穆欣欣:今年在澳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和澳门回归祖国20年“双庆”活动贯穿全年。文化局的一项工作就是组织各类节庆活动,包括澳门艺术节、国际音乐节、中葡文化艺术节等,今年都围绕“双庆”展开。

12月19日晚上的文艺晚会,把气氛推向了一个高潮。我们从年初就开始筹备,参与晚会的人数特别多,台前演员有700多位,幕后400多位,内地主创团队给予了很多支援,演员中最年长的79岁,最小的才4岁。

澳门专业演员并不多,我们的演员来自各行业。比如合唱、舞蹈等节目都是学生和学校话剧社排的,排练只能趁业余时间,经常是在晚上。有一个《濠江雄风》的武术节目,最年长的太极拳表演者75岁,还有很多几岁的小孩,每晚排练很长时间,大家都付出很多。这台晚会也体现了澳门人同心协力做好一件事的精神。

《七子之歌》后,澳门将打造新的代表作

新京报:很多人对澳门最深刻的印象还是《七子之歌》,20年来,这首歌对澳门的文化气质有什么影响?

穆欣欣:《七子之歌》能唤起对澳门回归最直观、最形象的记忆。经过20年,这首歌的演变和演绎特别多,也是很好的现象,说明已经成为经典。我想,这也代表了对20年后再出发的期待,这首歌既关乎回归,也寄予了对澳门未来的美好愿望。

我们对这首歌的感情在随时间改变,当年主要是强烈地盼望回归的情感,现在澳门人非常感恩20年来国家对澳门发展的支持。经过20年,除了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互相懂得,澳门也希望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新京报:澳门是不是应该有新的文化符号,代表澳门新的气质?

穆欣欣:我们一直在做这样的事,比如在庆祝澳门回归祖国20周年文艺晚会上,推出了一首《莲成一家》。这首歌是澳门青年创作的,音乐是流行的,以普通话和粤语结合演唱,用混搭的方式体现了澳门交融的文化。歌词说出了澳门人的心声,视野非常宽广,不仅说澳门的故事,也是一首民族复兴之歌。

历史城区、美食和节庆活动诠释澳门内涵

新京报:如果推荐3个澳门文化“礼物”,会是什么?

穆欣欣:我想第一个应该是世界文化遗产:澳门历史城区。澳门历史城区里中式庙宇与西式教堂并存,可以直观体现中西交融的文化特质。澳门历史城区除了历史感,还有鲜活的生命力,澳门人与历史城区很亲近,历史与当下水乳交融。

第二个是澳门的美食。2017年澳门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的“创意城市美食之都”称号。澳门美食并非一个菜系的支撑,而在于丰富性。在澳门能吃到粤菜也能吃到葡萄牙餐,还有独特的土生菜。土生菜是澳门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了葡萄牙、中国、东南亚等各地的菜系。一道很有特色的菜是Tacho(杂煮),有点像乱炖,很多食材都可以放在一起,而且每个家庭都可以按自己习惯来做,一盘大杂烩,蕴含着澳门人的和而不同和家族记忆。

第三个我想推荐的是澳门的节庆系列活动。现在澳门每年有10个以上大型节庆文化活动。澳门国际音乐节会请到维也纳爱乐乐团、德国德累斯顿国家管弦乐团之类的顶级乐团,每年都以歌剧作为开幕。而且这些活动的票价都非常亲民,市民和游客都可以来看。

我经常会跟别人说,来澳门听歌剧、品美食、喝红酒。大家到澳门来,可以看到中西合璧的历史城区,品尝到美食,还能欣赏国际水准的演出和展览,这就是澳门作为一个旅游休闲城市的内涵。

希望能认识到澳门多元文化,而不仅是博彩

新京报:去年上任澳门文化局局长后,你认为澳门文化发展面临的最大困难是什么?

穆欣欣:我一直想把澳门历史、人文资源整合起来,散珠成串、以点带面,形成比较全面的全景图。

从我自己来说,不希望大家印象中澳门只有博彩业,而是能够认识到澳门多元文化。我们很努力树立澳门的文化形象,希望大家想到的是澳门的历史城区、美食、节庆活动、国际性展览等。

澳门现在有非常高端的国际展览,这两年引进了大英博物馆馆藏展、法国夏加尔美术展等。我们与故宫博物院的合作长达20年,每年引进一个特展,最近“千里江山图3.0”展开幕,也受到热烈欢迎。

澳门与北京有相似性

新京报:你曾经在北京工作10年,北京作为古都,最吸引你的是什么?

穆欣欣:是文化多元。你能想到或者想不到的文化,都会在北京这个舞台上发生,这是我很喜欢北京的原因。

澳门与北京有相似之处,一个极其之大,一个极其之小,但都能容纳各种人群和文化。很多文化从业者都选择在北京安身立命,充满热情地从事文化工作。我在北京时,经常去看各种演出,在剧场里听到很多人见面,聊的都是最近在忙哪些文化。其实澳门人以前很闲,但现在也忙起来了,很有朝气,想在文化上做一些事情,这很接近我印象中的北京。

新京报:5年前你创作过一部澳门本地历史题材京剧《镜海魂》,京剧在澳门会不会有接受障碍?这种文化融合的尝试留下了什么经验?

穆欣欣:那是作为澳门回归祖国15周年的一个剧目,当时演出在澳门很震撼。其实故事反映的是中葡交往中比较尴尬的一段,澳门农民反抗暴政,刺杀了葡澳总督。有些朋友替我担心,这样的“敏感”事件会不会影响两国友谊?但观众看了很激动,澳门的华人群体和葡萄牙人群体都能够接受这样的讲述方式。这部戏的价值观是一种担当的精神,想讲的是超越历史层面的人性。

虽然是京剧的形式,但表现的是真实的风土人情,澳门人觉得很亲切,不像一些通过想象建构澳门的作品。我对京剧比较熟悉,京剧作为国剧具有辉煌大气的气质,最适合讲述厚重历史感的题材;另一方面,我也不想做顺理成章的事,这个时代一直在讲创新,《七子之歌》也在创新。

京味儿话剧在澳门大受欢迎

新京报:当下的澳门文化正在进行怎样的创新?

穆欣欣:如果我不离开澳门到北京生活,可能看澳门还不是太真切。当我在北京用比较文化的视角看两座城市时,澳门的创新精神让我印象深刻。我创作京剧,也是在延续这种创新精神。

澳门在很多方面进行着文化创新,例如我们有中乐团,也就是民乐团,也有葡萄牙传统民谣“法朵”,“法朵”是当年远航的葡萄牙人抒发思念吟唱的乐曲。我们现在结合中乐和“法朵”,创造了新的品牌产品,在重要场合、节庆活动上表演。

新京报:澳门与北京在文化领域正在开展哪些合作?未来有哪些合作空间?

穆欣欣:我们跟北京合作很多,比如今年把中国美术馆“美在新时代——中国美术馆典藏大师展”引入到澳门,艺术节上把京味话剧《二马》请到澳门演出,非常受欢迎,澳门民众接受京味儿话剧完全没有障碍。

11月,国家京剧院艺术家于魁智、李胜素率团在澳门连演3场大戏,我们之前还担心,澳门只有60万人口,票房会不会撑不起来,结果大受欢迎。三场戏中的一场是《帝女花》,是经典粤剧改编的京剧,保留了粤剧的主旋律,让澳门民众感到非常亲切。

大家可能不知道,作曲家冼星海出生在澳门,我们今年建成了一座冼星海纪念馆。在今年澳门国际音乐节上,我们还与国家大剧院乐团合作,把《黄河大合唱》作为闭幕演出,后来又去了国家大剧院表演。这是一次深度的合作,包括联合制作和同台演出,我们以后会不断采取这样的深度合作方式。

新京报记者 倪伟

责任编辑:王大治(QJ0026)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