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中国> 正文

北京对口支援拉萨:吞巴河上藏香飘

2020-08-06 06:45 北京日报

来源标题:吞巴河上藏香飘

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次仁多吉家也添置了一些小型的机器来辅助人工。根据客户要求,次仁多吉跟弟弟一起使用机器将藏香卷成圆盘状。

商品展示柜里摆放着各种各样的藏香产品。随着藏香的推广,产品种类也越来越丰富,助力当地群众增收致富。

湍急的吞巴河上,水流带动水车转动,将安装在水车上的柏木段磨碎,村民将木屑泥铲出来堆在一边晾干,成为制作藏香最好的原材料。

藏民用双手把和好的原料从打了小孔的牛角尖中挤出,就形成了一段段藏香。 

次仁多吉家是藏香专业制作户,干牛粪堆成小院儿的围墙,他们一家人在这座藏式民居中日夜劳作。

制作好的藏香经过室外的晾晒后,端到库房中进行下一步的阴干。

次仁多吉的儿子坐在小院里,将成形的藏香进行捆绑和包装。

拉萨市尼木县吞巴镇吞达村位于山谷之中,奔涌的吞巴河孕育了这片绿意葱茏的世外桃源,也孕育了香飘万里的手工藏香。

两山之间是一处绿意葱茏的世外桃源:黄色的油菜花田、绿色的青稞地和一朵朵墨绿的树冠间,点缀着白墙镶棕边的藏式民居,耳畔,是哗啦啦奔涌的流水声。

这里,是拉萨市尼木县吞巴镇吞达村,那滔滔奔涌的是吞巴河。

穿过林荫走近岸边,眼前的景象令人惊叹:河道上架设着古老的水车,水车转动,带动长长的木柄,木柄一头连着柏木段,水车昼夜不休,柏木段随着水车的转动砸向坑底的石头,撞击摩擦声伴着水流声,木头变成木屑泥,铲出来堆在一边晾干,就是制作藏香最好的原材料。

尼木县,是藏文字和藏香文化创始人吞弥·桑布扎的故乡,尼木因此被称为“藏文鼻祖之乡、藏香文化之源”。建在吞达村的“水磨长廊”景区,正是为了集中展示传统的手工藏香制作技艺。在这里,沿着木栈道一路走去,能看到约30个水磨,它们传承至今已有1300年历史。

2008年6月,尼木藏香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8年3月成功申请为国家地理标志。作为藏香的原产区和主产区,藏香制作一直是尼木群众谋生的重要手段。

如何做大做强藏香产业,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尼木县确定了“手工藏香生产中心+藏香研发中心+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藏香现代产业园”四位一体的发展布局。

作为北京市对口支援拉萨市的两区两县之一,北京援藏资金投入4000万元,在尼木县建设了尼木县藏香产业园精准扶贫示范基地,重点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做大做强藏香产业,带动藏药材种植、香具生产、旅游业等产业,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推乡村振兴。基地占地面积83亩,总建筑面积7300平方米,分生产厂房和体验中心两部分。项目2018年底竣工,2019年7月正式投产。

项目采取“党组织+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尼木县恩泽居委会易地扶贫搬迁农牧民藏香合作社为经营主体和受益主体,负责组织生产;西藏藏之梦文化有限公司负责技术指导;尼木和美乡村民俗文化旅游公司负责宣传和营销;盈利的60%用于合作社215户社员劳务分红,40%用于扩大再生产。

产品上,初期有康养安神、提神、调理脾胃3大类15种产品,定位为中高端养生用香,还为用户提供个性化定制。

48岁的次仁多吉家就在吞巴河边,他十六七岁开始跟着父亲学习制作藏香,22岁成家后,从父亲手上接过制作藏香的重任,现在是当地有名的藏香制作人和致富带头人。

尼木藏香以独特的制作工艺和纯天然无污染的配方闻名,深受市场欢迎。如今,在次仁多吉的工作坊里,夫妻俩、弟弟和放暑假的儿子都在做藏香,一个月能卖出10箱左右,收入达2万余元。

和次仁多吉一样,藏香产业园2019年7月正式投产以来,吸纳恩泽居委会3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就近就便就业,生产藏香5.01吨,实现产值约156万元,预计带动县城100户搬迁群众均实现劳务分红5000元以上。

文/本报记者 于丽爽 摄/本报记者 和冠欣

责任编辑:冯翀(QZ0019)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