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的时代,各国的命运休戚相关。人类社会是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同体,面对疫情,任何一个国家都难以独善其身。面对公共卫生安全这样的全球性挑战,是同舟共济,还是以邻为壑?是并肩作战,还是隔岸观火?是雪中送炭,还是落井下石?这个答案本该是不言自明的。
然而,在当前全球疫情走向仍然不明朗的背景下,美国对华战略进行重大调整,从以接触合作为主向“竞争战略”转变。中美发生冷战甚至热战的危险在上升。
国防大学教授孟祥青将军对新冠疫情下的国际关系、中美关系的新变化做了一个详细的解读。此解读有助于读者把握世界大势,了解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和安全形势。
从五个维度看新冠疫情对世界格局和秩序的深刻影响
讨论疫情的世界性影响,离不开一些重要的前提和条件,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这次疫情可能持续的时间和严重程度。这应该是最重要的条件。即这场疫情持续的时间越长、越严重,其对世界经济、政治、安全的影响就越大,反之影响就是有限的。疫情持续的时间和严重程度又取决于疫苗和药物的研发速度,以及新冠病毒的溯源和变异情况。而恰恰在这一关键问题上,医学专家们看法不一,至少还没有明确的定论。因此,当前国际关系学界任何有关疫情对世界影响的判断都还只是建立在某种假设基础之上,不一定就是科学的结论,需要时间来检验。
二是对人类与病毒抗争历史的深入考察。尽管今天的国际社会与过去相比已有本质的变化,科技进步更是日新月异,但新冠疫情的全球蔓延表明,人类与病毒的斗争永无止境,某种意义上讲,人类从来没有真正战胜过病毒。历史是一面镜子,温故而知新,对历史的考察是我们今天分析判断新冠疫情可能对世界造成何种影响的重要依据之一。人类与病毒抗争了上千年。历史上,大的疫病对一个国家和世界的影响确实很大。我国东汉末年曾暴发过十户九空的严重瘟疫,导致人口锐减,三国时期出现了不到百人就可占据一座城的景象。在著名的赤壁之战中,曹操失败据认为也和瘟疫造成的士兵严重减员有关,从而导致三分天下的局面。在世界历史上,有人提出,天花是导致玛雅文明消失的重要原因,霍乱、鼠疫曾经让罗马帝国衰败。瘟疫曾打击了欧洲强大的宗教势力,从而诞生了启蒙运动。近代100多年历史上,最大的疫病就是源于美国的所谓“西班牙大流感”,它始于1918年3月,经历三次大爆发阶段,到1920年初结束,造成全球约5亿人感染,占世界17亿人口的约1/3,死亡2000万至4000万人。这场大流感导致一些国家人口大量减少,死亡数量比一战战死的人还要多,各国军工生产由此受到影响,战争不得不停止。一些历史学家认为,这场疫情影响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历史进程。有学者甚至认为,历史上的大流行病曾经改变了人类历史的发展方向。但也有学者不同意这种看法,认为,大流行病将加速或迟滞历史发展,而不是重塑历史,可以说是见仁见智。
1918—1920年,“西班牙大流感”造成全球约5亿人感染
三是基于对现实背景的分析。新冠疫情是人类正在经历的一场巨大危机,但与历史上历次疫情的时代背景不同。我们所处的是一个全球化与和平发展的时代。借用19世纪英国著名文学家狄更斯的话说,“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全球化与和平发展,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红利,也带来巨大的风险,最大的风险就是人类自身的脆弱性变得更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常态,其直接的结果就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没有人能够置身其外,也没有国家可以独善其身。一国发生的重大危机可能导致地区乃至全球危机,而当前已经蔓延全球的疫情,其冲击和影响肯定会更大。从这个意义上讲,科技发达的今天以及全球化的时代,人类承受打击的能力不是更强而是更弱了。
从以上三个前提条件出发,目前看,判断这场疫情是否改变世界或是怎样改变世界都还为时过早。因为直到当前,人们对新冠病毒的了解仍然不多。这场疫情持续的时间、后果都还无法确定,也难以对真正的长远影响做出科学准确的判断。轻易地得出某种结论,很可能使人类陷入自设预言的实现当中。
鉴于以上三个前提,笔者从五个维度分析一下疫情可能造成的影响。
第一,从疫情持续的时间看影响
假设新冠疫情与人类长期伴随,并且病毒不断变异,疫苗的保护作用有限,有效药物迟迟研制不出来,那么,这次疫情将带来巨大的灾难性后果,将从根本上改变世界、改变历史。当然,这种可能性到底有多大?恐怕单靠国际关系学者无法回答,而首先有赖于科学家们的努力和判断。
第二,从疫情目前已知的状况看影响
一是这次疫情对主要经济体的打击确实很大,世界经济衰退已成定局,但严重程度难以预测,是否堪比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的世界经济大萧条?现在下结论还为时过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要国家的抗疫效果与国际合作。
二是经济全球化不是遭遇挫折,而是严重倒退,这已成定局。这些年来,逆全球化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普遍现象,但有人说疫情是压垮经济全球化的“最后一根稻草”,这个结论是否正确?全球化因疫情而寿终正寝了吗?目前看恐怕还不能这么说。当然,全球化的倒退期到底多长?可能比我们预想的要长一些,如倒退10年甚至20年的可能性都不能排除。但历史终将证明,人类只有走全球化道路,才能共享繁荣。当然,传统意义的全球化恐怕难以为继,新的全球化将应运而生,但新旧全球化的交替需要长期的过程。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下调全球经济增长预期
三是美国一些政客执意将中美关系推向对抗,导致两国关系进一步恶化。中美关系对世界格局的影响不亚于当今世界任何大国之间的关系,而且这个影响随着疫情发展可能会日益增大,它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这次全球疫情带来的后果之一,就是中美关系遭遇到40年来从未有过的重大冲击。让很多学者没有想到的是,在新冠病毒成为人类最大威胁的背景下,中美两国不仅没能像过去那样携手抗击,反而渐行渐远,关系不断恶化。究其根源,美国政府中的一些政客不负责任的灾难式表演,花样百出的各种“甩锅行为”,以及鼓动其盟友和国际社会污名化中国并持续施压的做法,使中美关系不仅回不到过去,而且一定时期内也难有改善的未来。以疫情为标志,中美全面对抗的风险急剧上升。
第三,从疫情结束后的可能趋势看影响
有几个趋势值得深入研究和高度关注:一是美国是否真的会衰落?挪威政治学者、国际公认的“和平学之父”约翰·加尔通在1980年曾预言,柏林墙将在10年内倒塌,紧接着苏联帝国将崩溃,当时几乎没有人相信。2009年他出版了《美帝国的崩溃》一书,再度预言美帝国将于2020年崩溃。作者以1980年预测苏联帝国崩溃的理论为基础,深入考察了当时美帝国衰退和没落的原因、过程、方式、时间和地点,谨慎分析了未来的世界格局,并对历史上西罗马帝国的兴衰与西方帝国主义进行了比较研究,认为,美国当下正面临十五大矛盾,对其言听计从的国家变得比过去少了,竞争更加激烈,因此,美帝国作为超级大国的日子屈指可数。该书的最大亮点不仅在于对美帝国即将崩溃的惊世预言,更在于预言背后的严谨分析。现在,历史脚步迈进了2020年5月。冷战结束后,美国迎来了有史以来最富活力的经济扩张期,成为世界上唯一超级大国。美国著名的《外交》杂志曾以《新的罗马帝国》为题,宣称美国正在回归“古罗马帝国”。然而,始于2019年第4季度的美流感或新冠病毒至今已使120多万美国人感染,7万多人死亡(截至5月6日),且疫情仍有蔓延之势。美股市4次熔断,结束了长达10多年的牛市。美失业率高达15%,且还在不断攀升,美经济遭受重创。2020年真的是美崩溃之年吗?虽然目前还难以肯定,但美国走向衰落是大势所趋,2020年作为美走向衰落的标志之年一定会载入史册。
截至2020年5月6日,海外疫情情况
二是世界格局是否真的会重塑?疫情不仅使世界经济遭受沉重打击,国际力量对比也将发生新的变化,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进入加速期。世界主要大国在疫情中的国内和国际表现、应对疫情的能力,以及疫后经济恢复的效果将直接决定其新的国际地位,由此带动地区和世界地缘经济、地缘政治以及国际安全格局发生新的变化。世界秩序和格局是否将由西方引领正式转向东方带动?这主要取决于疫后国际力量对比发生的新变化。但不管怎样,疫情一定是百年大变局的催化剂和标志性事件。“一超”主导的世界将被彻底打破,多元竞争将是常态。2020年很可能是新格局、新秩序的起点。
三是全球治理体系是否真的会改革或重建?近年来,面对全球安全威胁多元化、不确定性增多的新形势,全球治理能力渐显不足,原有的全球治理体系难以适应新的变化,有的不断被弱化和边缘化,改革和构建新全球治理体系,提升全球治理能力的呼声日益高涨。但总体来看,雷声大、雨点小,收效甚微。究其根源,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民族主义、民粹主义是最大阻力,“美国优先”“美国第一”是最大障碍。新冠疫情的发生,更暴露出全球治理体系存在的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亟须改革甚至重建。疫后围绕这一问题的国际斗争将会十分激烈,改革和重建迫在眉睫,但任重而道远,这一斗争将是长期而复杂的。
第四,从疫情可能带来的次生灾害看影响
在关注疫情本身的影响以外,还要关注次生灾害对世界的影响。这次疫情造成了各国在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发展模式、价值理念、种族、文化、宗教等方面一系列严重的对立和冲突,这是短期内难以弥合的,将长期损害国家之间的信任关系,严重制约国家之间的制度性合作。冷战结束后,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在非传统安全领域,世界每发生重大危机事件,各主要国家总是能摒弃成见,搁置矛盾和分歧,共同联手抗击。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2001年“9·11”事件、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2014年抗击埃博拉病毒等都是如此,国际合作空前加强。但这次却出乎很多人意料,疫情使世界更加分裂而不是更加团结,国家间的冲突进一步增多而不是进一步减少。从这个意义上讲,疫情暴露出我们这个时代最大的威胁恐怕就是人类自己。疫情后的世界,不确定性更多、更大。但有一点可以确定,即世界面临的风险剧增,这个风险不仅是非传统安全领域的,也包括传统的军事风险即战争风险,不仅是国家之间和地区的冲突,也包括一些国家国内的政治动荡和社会动乱。疫后的次生灾害很可能是这次疫情带来的长远且深刻的影响之一,如果各国不能加强合作,携手应对,将使世界雪上加霜。
第五,从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变化看影响
这次疫情对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影响深刻且复杂,目前呈现出来的可能只是一些表象,更深刻的影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显现。
一是疫情的蔓延使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更加深入人心,中国事实上处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旗手位置。2013年,习近平主席首次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时隔7年,当新冠疫情在世界蔓延、让越来越多的国家进入“至暗时刻”时,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所具有的远见卓识和思想价值更加凸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一句宣传口号,也不仅仅是对外高举的外交大旗,而是实实在在的实践活动,是中国7年来始终不懈的身体力行。在新冠疫情全球肆虐的今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中国作为倡议者和主要推动者,肩负着重大使命,也将由此赢得世界多数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广泛理解、支持和尊重,中国的国际地位将获得新的跃升。
中国人民解放军向泰国军队提供紧急抗疫物资援助
二是中国的抗疫取得阶段性成果凸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以及中国政府较强的治理能力,客观上有利于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各国的文化、社会制度和体制不同,抗疫政策和举措不可能千篇一律,也不可做简单类比。但是,从抗疫效果看,中国最早遏制疫情的蔓延,客观上成为世界抗疫的大后方和坚强后盾,并力所能及地给予其他国家多种援助,对世界做出的贡献有目共睹。抗疫背后反映出的中国制度和体制优势也是任何人都否定不了的事实。无论中国是否宣传,中国对世界的正面影响和积极影响就在这里。那些把中国模式的成功看作威胁的人,只能说是小人之心、小肚鸡肠、别有用心。随着疫后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全球产业链的重建,中国的影响力会进一步提升,这一点毋庸置疑。
三是中国面临的外部环境更加错综复杂,风险更大,挑战更多。目前,随着疫情的继续蔓延,美国等一些国家的政客掀起新一轮反华浪潮,围绕病毒起源、责任的政治斗争日趋激烈,所谓中国“起源论”、中国“负责论”、中国“赔偿论”、中国“威胁论”甚嚣尘上,将疫情“政治化”,把病毒“标签化”,对中国“污名化”的趋势也像病毒一样不断扩散,甚至叫嚣“与中国脱钩”“去中国化”等。这一现象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这是多年来遏制中国崛起、打压中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的一次总爆发和总动员。在美国11月大选即将到来之际,随着美国国内政治斗争的日趋白热化,围绕中国议题的炒作会变本加厉,将会继续毒化世界舆论氛围,而且有长期化的发展趋势。对此,我们需要做好相应准备。
美国政客多次在社交媒体上污名化中国
总之,疫情过后,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更加复杂,世界经济、政治、安全形势中的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会更多,我国面临的风险和挑战会更大。对此,我们“要坚持底线思维,做好较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4月8号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上的讲话)。(本文节选自《冷眼向洋看世界》,曾发表于国防大学微信公众号2020年5月13日,略有修改)
书籍推荐
《冷眼向洋看世界》
孟祥青 著
责任编辑:詹斌 邓玉琼 曾文英
书号:978-7-5493-8842-4
出版时间:2020年8月
定价:58.00元
内容简介
本书立足于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开篇,逐篇阐述中国国家安全战略观念、重要战略机遇期、总体国家安全观、国家安全实践、安全环境变化与战略选择等论题,重点论述中国国家安全制度在国内外新形势下的重大变革与发展,提出重构世界安全格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展望。本书体现了作者关注中国现实的战略性思考、实践意识,也体现了作者的历史意识、哲学思维、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既有立足于现实的建设性思考,也有面向未来的忧患意识,有助于读者把握世界大势,了解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和安全形势,是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意识教育的优良读本。
作者简介
孟祥青,国防大学国家安全学院技术三级教授,专业技术少将,博士生导师。国防大学原战略研究所所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获得第六届军队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奖、军队院校育才奖银奖。国防大学首届“杰出中青年专家”,连续四届国家安全战略“学科学术带头人”。中央党校、中国延安干部学院、井冈山干部学院等多所院校特聘教授,“人民政协讲坛教授”,全军首批外宣专家,中央电视台特约评论员,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特约观察员。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近年来发表论文100多篇,出版著作20多部。主要代表作:《释韬举略:孟祥青教授论安全》、《孟祥青讲稿自选集》、《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主编)、《战略机遇期的中国安全》(副主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