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中国> 正文

中国减贫人口占同期全球减贫人口70%以上

2021-04-07 01:16 北京青年报

原标题:国新办发布白皮书 全景式反映中国减贫事业发展

中国减贫人口占同期全球减贫人口70%以上

 

昨天(6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人类减贫的中国实践》白皮书并举行新闻发布会。白皮书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按照现行贫困标准计算,中国7.7亿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按照世界银行国际贫困标准,中国减贫人口占同期全球减贫人口70%以上,大大加快了全球减贫进程。

《人类减贫的中国实践》白皮书共三万余字,除前言、结束语外,共包括“中国共产党的庄严承诺”“新时代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实施精准扶贫方略”“为人类减贫探索新的路径”“携手共建没有贫困共同发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五个部分,是全景式反映中国减贫事业发展的重要史料和文献。

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徐麟在发布会上介绍,中共十八大以来,经过8年持续奋斗,到2020年底,中国如期完成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打赢脱贫攻坚战,创造了中国减贫史乃至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

白皮书指出,脱贫攻坚战对中国农村的改变是历史性的、全方位的,是中国农村的又一次伟大革命,有力推动了中国农村整体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白皮书还指出,占世界人口近五分之一的中国全面消除绝对贫困,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为全球减贫事业发展和人类发展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徐麟表示,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减贫合作,做国际减贫事业的倡导者、推动者和贡献者。中国愿同各国加强减贫交流合作,为构建没有贫困、共同发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

他指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中国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仍然任重道远。中国将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做好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举措

5方面发力防止返贫 配套政策将陆续出台

中央农办副主任、国家乡村振兴局局长王正谱表示,将在五个方面采取举措防止返贫。

一是建立长效机制,即防止返贫的监测和帮扶机制。主要监测收入状况、“三保障”状况、饮水安全状况。二是保持政策的连续和稳定。脱贫县设立五年过渡期,现有帮扶政策目前正在进行梳理、调整、优化和完善,逐步由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平稳过渡,共确定了30多项配套政策,将陆续出台。三是强化帮扶。继续做好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工作。抓好重点帮扶县工作,中央决定在西部地区设立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帮扶其顺利走上乡村全面振兴的道路。四是汇聚各方力量,如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等。五是继续压实工作责任。在过渡期内,继续坚持五级书记一起抓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各项工作。

解读

3项举措精准识别贫困户 每年进行动态调整

国家乡村振兴局副局长夏更生介绍,精准扶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金钥匙,也是这轮脱贫攻坚战最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创新性理念。

2014年启动实施建档立卡工作,全国识别了2948万贫困户,8962万贫困人口,首次摸清了我国贫困人口分布、致贫原因和脱贫需求等基本情况。2015年8月至2016年6月“回头看”期间对不符合条件的贫困户予以清退,对符合条件的、最初没有纳入的予以纳入。从2017年之后,每年进行动态调整。

夏更生介绍,精准识别贫困户主要有三项举措。一是自己申报,二是通过基层干部帮助群众反映,三是行业部门比对,通过大数据如医疗支出造成支出骤增等途径来申报,及时发现、及时干预、及时帮扶。

国家乡村振兴局副局长洪天云在发布会上介绍,我国第一次制定扶贫标准是在1986年,为206元,对应的贫困人口数量为1.25亿,主要解决温饱问题。2001年制定第一个十年农村扶贫开发纲要时,将扶贫标准提高到865元,对应的贫困人口数量为9422.8万。2011年制定第二个十年农村扶贫开发纲要时,将扶贫标准提高到2300元(2010年不变价),对应的贫困人口数量为1.22亿。

洪天云表示,据统计,2020年底中国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达到10740元,远远超过国际极端贫困标准。

文/本报记者  董鑫  供图/视觉中国  统筹/徐锋

责任编辑:张驰(QN0009)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