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中国> 正文

与中共并肩抗日的国际友人汉斯·希伯

2021-04-21 14:29 中国新闻网

来源标题:与中共并肩抗日的国际友人汉斯·希伯

(中共百年华诞)与中共并肩抗日的国际友人汉斯·希伯

中新社临沂4月21日电 题:与中共并肩抗日的国际友人汉斯·希伯

作者 梁犇 孙宏瑗

在山东临沂的华东革命烈士陵园中轴线的东侧,与中国新四军副军长罗炳辉墓毗邻的一片苍山翠柏之中,是国际友人汉斯·希伯的长眠之处。

六角亭状的陵墓,汉白玉雕成的半身像矗立一旁,汉斯·希伯右手执钢笔,左手拿采访本,两臂交叉放在胸前,目光注视远方。墓碑上,详细镌刻着这位国际主义战士在沂蒙山区战斗的事迹,供各界人士瞻仰缅怀。

汉斯·希伯1897年出生于波兰,后定居德国,是德国共产党员、太平洋国际学会记者,1925年第一次来到中国上海,一生中有近20年在中国度过。

汉斯·希伯先后到延安、皖南、苏北、鲁南等地,采访了毛泽东、周恩来、叶挺、项英、刘少奇、陈毅、粟裕、罗荣桓、朱瑞、黎玉等人,发表了《中国团结抗战中的八路军和新四军》《无声的战斗》等文章,打破敌人对抗日根据地的新闻封锁,让全世界了解中国抗战的真实情况。

1928年2月,汉斯·希伯写了一本名为《从广州到上海:一九二五——一九二七》的书,讲述了他在中国的经历。汉斯·希伯在前言写道:“中国的革命是生气勃勃、富有战斗性的,尽管存在暂时的困难,但千千万万贫苦的中国人民必然会取得胜利。”字里行间表达了他对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深厚情谊。

为进一步了解八路军在山东敌后的活动情况,汉斯·希伯提出到山东采访的要求。新四军领导人告诉他,到山东路途艰难,估计敌人的大“扫荡”快要开始,比较危险,劝他暂勿北上。汉斯·希伯说:“正因为这样,我更要去。那儿从没有外国记者去过,更需要我。许多问题,我到那儿才能找到答案!”

“1941年9月,汉斯·希伯来到沂蒙山区采访,脱下皮鞋,换上沂蒙山特有的草鞋,穿上八路军装、佩戴短枪,成为有名的‘洋八路’”。华东革命烈士陵园管理服务中心游客服务中心主任孟波向记者介绍,汉斯·希伯以笔做武器,抨击法西斯战争,所写的战地新闻通过住在上海的妻子秋迪·卢森堡发往国外。

1941年10月,日寇冬季扫荡的风声日紧,中共中央山东分局为了保证汉斯·希伯的安全,决定送他回上海暂避,但他坚决不同意,他说:“一个想有所作为的记者,是不畏惧枪炮子弹的!”汉斯·希伯跟随山东分局和一一五师活动,频繁参加反扫荡战斗,转战蒙山沂水之间,历尽艰难困苦。11月30日,汉斯·希伯在跟随山东分局进入五道沟时,遭到敌人机枪扫射,倒在了中国的土地上,时年44岁。

“他是一位记者,却是以一个战士的身份在战场上牺牲的。”曾任中共滨海区第二地委书记兼滨海军区第二军分区政治委员的谷牧说,汉斯·希伯用鲜血和生命支援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解放战争,与中国人民同生死、共患难,是中国人民真正的朋友。

为纪念这位国际友人,1942年,山东军民为汉斯·希伯修建了一座纪念碑,碑上刻着罗荣桓等人的联名题词:“为国际主义奔走欧亚,为抗击日寇血染沂蒙。”

“秋迪·卢森堡曾两度到大青山缅怀她的丈夫。”孟波说,1981年,已是步履蹒跚的秋迪·卢森,又一次来到沂蒙大青山,在丈夫墓前的麦地里采摘了一把成熟的麦穗,深情地说:“我要把它带回去,种到德国的土地上,让沂蒙山的种子在德国生根发芽。”

责任编辑:张思宇(QX0007)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