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中国> 正文

唠“科”话|入秋就emo “悲秋”情绪怎么破?

2025-09-12 10:44 新华网

来源标题:唠“科”话|入秋就emo “悲秋”情绪怎么破?

白昼日短,秋风渐起。许多人会感到疲惫、烦躁,甚至抑郁。入秋后情绪的变化可能并非简单的“伤春悲秋”。专家提示,精神心理疾病的发病与季节变化存在一定程度的关联,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等心理疾病与季节关系密切。

“自古逢秋悲寂寥”,“悲秋”是个悠久的话题。北京回龙观医院副主任心理治疗师刘旭说,在季节转换之际,精神心理科门诊与住院量常呈现规律性波动,特别在春秋季,尤其是心境障碍就诊和入院的高峰期。

为何秋季成为心理问题的“高发季”?刘旭说,季节性情感障碍是因天气变化而产生的一种抑郁症状,虽然目前对季节性情感障碍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晰,但气象因素、生物节律因素、社会因素、社交活动因素等是发病的重要因素。

重庆市渝中区天地人和街小学,同学们参加滚轮胎大课间活动。新华社记者 陈诚 摄

刘旭分析说,入秋后,白昼缩短,阳光照射时间减少,可能会导致多种神经递质的分泌发生改变或紊乱,温差变化是诱发精神心理障碍的重要应激源。

其次,换季期间,人体生物节律发生改变,导致睡眠紊乱、精力下降、食欲改变等。

三是社会心理压力叠加。对青少年学生来说,九月是开学季;对成年人来说,将进入下半年工作冲刺阶段,个体对前半年度的回顾、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容易引发焦虑情绪。

四是天气转凉,社交活动减少,易滋生孤独感。

“当我们看懂了季节更替在我们情绪上留下的印记,才有可能尝试用科学的方法防范伤害。”刘旭说。

游客在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阿尔山市奥伦布坎景区参与户外健行。新华社记者 贝赫 摄

“悲秋”情绪怎么预防?专家建议,“光疗”是首选。如天气允许,每天保证至少30分钟的户外活动时间,与阳光多接触;维持规律作息,保证充足且有质量的睡眠;坚持适度运动,这是天然的抗抑郁良药;构建健康均衡的饮食;积极社交,有意识地与家人、朋友聚会或通话;培养兴趣爱好,为生活增添乐趣和意义感。

哪些人群需格外注意“悲秋”情绪?专家提示,有抑郁或双相障碍病史者、女性、儿童青少年、老年人、长期室内工作者、光照暴露不足者、居住在日照时间短的高纬度地区者更需警惕季节性情感障碍。

刘旭提示,当出现情绪低落、兴趣丧失、精力减退等症状,持续时间超过两周,持续的症状已经严重影响到日常生活、工作、学习或人际关系,并且伴随明显的自责、无价值感、睡眠食欲显著改变、注意力难以集中等问题时,请立即寻求专业医生或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身边如有人出现季节性情感障碍问题时,我们应当多些耐心与关心,多些陪伴与理解。”刘旭说。季节性情感障碍是可治疗、可管理的疾病。我们应该正确认识,不焦虑、不回避,积极处置。

责任编辑:刘阳(QE0016)作者:李佳巍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