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播剧《沉默的荣耀》迎来大结局。这部以吴石、朱枫、陈宝仓、聂曦等隐蔽战线英雄为原型、聚焦1949年前后中国共产党在台湾隐蔽战线斗争的谍战剧,引发观众强烈共鸣。
虽然曾提前看过样片,但剧集正式播出后,朱枫的孙女朱容瑢还是在电视机前按时收看了大结局。
1950年,因为叛徒出卖,吴石、朱枫等潜伏人员英勇就义。看到剧中奶奶慷慨就义的镜头,朱容瑢“心痛得说不出一句话”,“从一开始就望见了她必死的结局,但看到她被杀害的镜头,依然会感到揪心。”朱容瑢对新京报记者说。
朱容瑢与奶奶素未谋面,但奶奶的事迹和精神常伴她身。小时候,父亲、爷爷等长辈经常向她讲述奶奶的故事。在他们口中,奶奶是温柔的母亲与妻子,也是有着钢铁般意志的战士。朱容瑢也曾困惑“奶奶去哪了”,爷爷直截了当地告诉她,奶奶牺牲了。待到年龄稍长,父亲又告诉她,奶奶为了“大家”,放下了“小家”。
如今,随着朱枫等在台地下工作者的英雄事迹被搬上屏幕,朱容瑢感到无比的欣慰。她说,“那代人的故事有人记得,那代人的故事有人传承,那代人未完的事业有人继续在做着。”
荧幕上的奶奶
自《沉默的荣耀》开播以来,朱容瑢成了最忠实的观众。只要一到晚上7点半,她总会准时出现在电视机前。其实朱容瑢早已看过剧方发过来的样片,但她仍一集不落地追完了全剧。她说,“那是奶奶,是活在家人口中和记忆中的亲人,更是用生命守护国家统一的战士。”
早在多年前,朱容瑢从剧方得知剧集立项的消息。尤其是看到剧方多次邀请剧中烈士原型的后人们给创作团队讲述历史细节时,她和家人对《沉默的荣耀》就更加多了一份期待。
朱枫在剧中属于出场较早的角色。吴越饰演的朱枫挽着精致的发型,身穿裁剪合身的旗袍,手拎皮包跨过台阶踏上洒满阳光的楼梯。这个出场,导演用一个仰拍镜头,突出人物的伟岸。但朱容瑢看到的,是奶奶从脑海里走出来的样子,“奶奶本身就是个富家小姐,所以出场时的气场也符合史实。”她说,奶奶不管被安排做什么工作,都是做什么就像什么。在书店工作就像伙计,在银行工作就像职场精英。“吴越老师将奶奶演活了,现在我一想起奶奶,就是吴越老师的样子。”
创作团队的投入也让她动容。导演杨亚洲在拍摄期间积劳吐血,却说“这点苦跟英雄们比算什么”;演员那志东能全文背诵陈宝仓将军的诗作……“演员们亲身进入了那段英雄又悲壮的历史,看完我真的想抱抱吴越老师,就像抱抱我的奶奶。”朱容瑢说。
剧中有好几幕让朱容瑢印象深刻的戏。比如朱枫接过原中共华东局对台工作委员会驻香港负责人万景光的信物,决定接受潜伏台湾的任务时,后者曾告诉她“如果觉得困难还是可以选择回上海”。彼时回上海不仅代表着与多年未见的丈夫团聚,还代表着平静安定的生活。但朱枫表示,去台湾更合适,“放心吧,我会安全的。”那一刻,朱容瑢通过吴越的演绎,读懂了奶奶的眼神。临危受命和期待团圆之间并不矛盾,就像后来奶奶在信中亲口对家人说的那样,暂时分别是为了更好的团聚。“只是后来事情的发展让人心碎,爷爷生前总是哽咽着跟我说,当年奶奶给他画了一个好大的‘团圆饼’。”
还有朱枫预感被抓奋力掩护同志黎晴的片段,让朱容瑢默默流下了眼泪。那场戏中,朱枫的身份已经暴露,但手上有情报必须送出去。所以她决定牺牲自己,掩护同志的身份不被暴露。这个生死决定是在几秒之内做出的,朱容瑢相信,这就是奶奶的行事风格。从小在父辈的讲述中,奶奶就是一位舍己为人的战士,“我相信那个时刻,决定牺牲自己时,奶奶就像剧中表现的一样,没有心理斗争,只有对信仰的坚定。”
朱容瑢与一位亲属共同观看这个片段时,两人沉默许久,不敢互相看对方的眼睛。“当时我俩都已经哭得不行了,但强忍着没有发出声音。”
《沉默的荣耀》对于朱容瑢和她的家庭来说都有着特殊意义。对于“小家”来说,剧目的制作曾是朱容瑢父亲生前最大的愿望之一。“父亲生前听到了《沉默的荣耀》杀青的消息,安心地走了。”对于中华民族这个“大家”来说,《沉默的荣耀》的问世让更多的人关注到那段波诡云谲的谍战风云,也让更多人知道祖国统一不仅仅是国家层面的事情,更是关于每个中华儿女的事业。
历史中的奶奶
朱枫原名朱贻萌,1905年出生于浙江镇海县的一个商贾家庭,家境殷实,诗词书画样样精通,一手好字曾让邻里赞叹。
1921年,16岁的朱贻萌到宁波女子师范学堂求学,在那里她结识了一批进步青年和老师,后来和他们一起踏上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道路。在老师沙孟海的提议下,她改名“朱谌之”,字弥明,寓意追求真理,拥抱光明。参加革命后,她又改名朱枫,不仅应和了出生时的满山红枫,更暗喻“将一颗赤子丹心奉献给党和共产主义事业”。
抗日战争爆发后,朱枫投身救亡运动。朱容瑢对奶奶抗战时期的革命经历十分了解:她曾卖掉金石字画用于支援抗战;开办“镇海技艺传习所”收留难民;她也曾为武汉新知书店捐款500大洋用于支持抗日宣传。1939年,她为台湾抗日义勇队捐款800大洋。最后,甚至卖掉了母亲留下的钻戒,换来钱款支援革命出版事业。
随着战局变化,朱枫在党组织的领导下进行更多的地下工作。收集情报、营救同志、传递秘密文件……1944年,她首次因叛徒出卖不幸被捕,但她扛住酷刑,始终未泄露组织机密。经组织营救后,1945年,她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49年,开国大典之前,朱枫向多年未见的丈夫寄信,憧憬着即将到来的团圆。但在10月1日,伴随着开国大典的礼炮声,朱枫再次向丈夫寄信,委婉地表达了自己即将去台湾的行程:“此去将有几月逗留,兄不必惦记……几个月后,兄将以更愉快的心情与妹相见。”临行前,她给丈夫寄去了一张照片,照片里朱枫身穿旗袍,淡然地坐在藤椅上。照片背面是一封亲笔留言:“她已深深体验着:‘真实的爱’与‘伟大的感情’,从此,将永远快乐而健康!”
正如剧中所示,朱枫以探亲名义进入台湾,与潜伏在国民党内部的高级将领吴石建立秘密联系,担任交通员。凭借过人的胆识与细致的观察力,她前后七次同吴石将军接头会面,使用微缩胶卷传递情报,将众多重要军事机密传递至香港,再转送给组织。
被叛徒出卖被捕之前,朱枫已经接到上级“速回”的命令。她托人向大陆的家人捎去便条,上书“凤将于月内返里”,但这竟成了她与家人的绝笔。1950年1月,中共台湾省工委书记蔡孝乾叛变,吴石、朱枫等将近2000名在台地下党组织成员被抓,超过1000人被杀害。
在狱中,朱枫将随身的金首饰砸碎,试图吞金自杀。这是一种十分痛苦的自杀方式,朱容瑢说,朱枫分四次将金片吞入腹中。忍受着金器穿过食道、肠胃的剧痛,朱枫始终没有吐露过半个字,连敌人都佩服她的信仰和骨气。
自杀未遂后,朱枫受尽酷刑。同年6月,她在台北马场町刑场英勇就义。
家族记忆中的奶奶
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岁月里,朱枫的身影并未随生命的结束而消散,她始终活在真实的历史中,也活在朱家人口口相传的家族记忆中。
朱容瑢从小听着奶奶的故事长大。在爷爷与父亲的讲述中,奶奶是位温柔美丽的女性。她深爱着丈夫和家人,同时也对所有的孩子疼爱有加。“奶奶喜欢小孩是出了名的,不仅会帮忙照看各家小孩,还会给小孩们勾帽衫。”但同时,朱枫又是一位胆大心细的革命者。皖南事变时,丈夫被关进了上饶集中营,“正是奶奶冒死三进集中营,给爷爷送去了急需的药物,才帮助爷爷越狱成功。”
朱容瑢的家族中始终保持着一个习惯,家中都供奉着朱枫的照片和牌位。每年的清明、春节,朱枫的生日、忌日等重要日子,朱家人都会简单地祭奠朱枫。“爸爸的生日是10月13日,奶奶的生日是11月22日,奶奶牺牲的日子是6月10日,爷爷从集中营出来的日子是4月27日,然后清明、春节,以及最隆重的国庆。这些日子我们家人都会摆上奶奶的碗筷,告诉她这些日子家族里发生了哪些变化。”
爷爷曾教育朱容瑢,纪念奶奶并不只为纪念一个人,而是千千万万为中华民族默默付出的伟大前辈。“爷爷始终说,奶奶不是一个人,而是一批人。”
前段日子,朱容瑢将奶奶当年用过的一张名片捐赠给了江苏国家安全教育馆。这是一张十分简洁的名片,上面只有朱枫的代称“朱弥明”三个字。这张名片是朱容瑢手中关于奶奶最重要的遗物之一,“它不仅是奶奶贴身携带过的物件,更代表了那个年代,他们那批地下工作者在高压环境下小心翼翼的生存困境。一张名片上只印个名字,还是代称,足以说明他们平日里的生活有多么如履薄冰。”
捐赠这张名片之前,朱容瑢纠结良久,但最终还是选择了捐赠,“这张名片可以把他们那批人的脸谱串联起来。一张简洁的名片,足以胜过万千文字记载,从而让后世之人更直观地看到当年那条隐蔽战线的伟大。”
如今,作为国防科技大学思政课指导老师,朱容瑢还担任了中华英烈褒扬事业促进会“薪火”红色宣讲团宣讲员。爷爷和父亲去世后,她将家族的红色基因传承下来,并以宣讲的形式去感染更多年轻人。
她有过许多难忘的宣讲经历。她记得,在一所校园当中,她照常讲了当年朱枫等人在台湾隐秘战线上惊心动魄的故事后,一个年轻人主动站起来说,“以前我只知道电子游戏里的英雄,没想到今天听到了真正的英雄。”朱容瑢听闻当场落泪,因为她让又一代年轻人知道了“沉默的荣耀”。
宣讲红色革命故事的过程对于朱容瑢来说始终是件有意义的事,她也乐于把时间投入在此。“有时候宣讲完毕,我也会从听众那里听到让我耳目一新的反馈。”有一次,一位中年男人听完朱枫事迹报告后,对朱容瑢说,以前他只知道钱是可以量化的财富,有了10万想挣15万,有了15万想挣20万。如今听完前辈们的事迹,才知道原来精神财富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是真正值得传承、迸发力量的财富。
今年国庆节时,朱容瑢在朱枫的照片前给她展示了“九三大阅兵”雄壮的阅兵队伍,告诉她如今国家的强大。朱容瑢隔空对着朱枫说,“你们和大家期盼的那一天,并不遥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