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肩周炎是一种以肩部广泛疼痛和功能受限为特征的常见疾病。随着社会老龄化加剧,肩周炎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成为影响中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重要健康问题。
针对这一现象,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于天源教授,以“活血、祛瘀、助动、宣散”为治疗原则,通过手法活血、点揉痛点、摇法助动、内收助动、外展助动、提拉助动、外旋助动、后伸内旋助动、抖法松解等九种治疗手法,助力患者摆脱肩周炎困扰,回归正常生活。
从医路初心到针推大师的成长轨迹
1984年,对于天源来说,是其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节点。当他手捧北京中医学院针灸推拿系的录取通知书时,心中充满了对中医世界的憧憬与期待。
“大学期间,我一直在思考针灸推拿与内科之间的异同。”于天源回忆道,“它们看似不同,实则相通,都是通过调整人体的气血阴阳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这份对中医的深刻理解,为他日后的学术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88年9月,实习期间的于天源迎来了职业生涯的第一个转折点。一位胸椎错位的患者找到他,尽管还是实习医生,但于天源凭借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成功为患者进行了手法整复,一次治疗便让患者恢复了健康。这次经历不仅让他体验到了中医推拿的神奇魅力,更坚定了他在骨伤疾病治疗领域的决心。
次年6月,科室收治了一位不明原因吞咽口水就头痛的患者,于天源没有退缩,而是经过三天三夜的反复思考,最终运用推拿手法解除了患者的痛苦。于天源感慨地说:“这两个病例,我感受到了中医的神奇与力量,也更加坚定了从事推拿专业的信心。”
在随后的临床工作中,于天源有幸跟随多位骨科大家学习中医正骨手法。其中,广安门中医院的李祖谟主任、刘洪旺主任,以及清宫正骨传人郭宪和主任,都给了他极大的启发与帮助。特别是郭宪和老师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的手法,让于天源深受触动。“郭老师的手法非常精准,误差极小,能在0.03秒的时间内就能完成一个动作。”于天源感叹道,“这种精准度,让我深刻体会到了中医伤科学的魅力。”

李祖谟主任

刘洪旺主任

郭宪和主任
而恩师臧福科教授的“手为模、巧用力、意气和、暗劲生”宫廷理筋术之要,更是让于天源受益匪浅。他将这一理念运用到骨伤疾病的治疗中,特别适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这类病症。

于天源与臧福科教授
肩周炎认知:揭开“五十肩”的神秘面纱
肩周炎,即粘连性关节炎,又称五十肩、冻结肩,是一种因肩部广泛粘连,以肩部广泛疼痛、功能受限、压痛以及肌肉萎缩为主要症状的疾病。
于天源介绍,中医将肩周炎归属于痹症范畴,认为是由于风寒湿邪侵袭人体,导致气血运行不畅所致。其病因复杂多样,既可继发于肩部外伤或肩部其他疾病,也可继发于肩部骨折、脱位或上肢手术后固定肩关节等情况。
此外,体质虚弱以及颈椎病、冠心病、糖尿病甲状腺疾病、脑卒中、心梗以及自身免疫疾病等也可能成为肩周炎的诱因。

肩周炎四大分期,各期表现大不同
于天源介绍,肩周炎一般分粘连前期、疼痛期、冻结期和缓解期。
其中,粘连前期持续约3个月,此时肩关节活动末出现疼痛,伴有静息疼痛与睡眠障碍,但无活动受限;关节镜下可见弥漫性滑膜反应,尚未出现粘连挛缩。
疼痛期持续6个月,患者呈现慢性疼痛,活动逐渐受限;关节镜下显示侵袭性滑膜炎,伴有血管增生,关节囊滑膜层纤维增生。
冻结期持续6个月,以疼痛和运动障碍为主要特征;关节镜下可见滑膜炎及血管增生减少,关节囊韧带纤维化,导致腋囊挛缩。
缓解期持续6个月,疾病症状开始消失,关节僵硬和活动受限逐步改善,关节镜下关节囊韧带纤维化减少,滑膜受损减轻。

四大治疗核心原则:活血、祛瘀、助动、宣散
在肩周炎的治疗中,于天源有着独到的理念与方法,他始终遵循活血、祛瘀、助动、宣散这四大核心原则。
手法活血是基础,医生通过特定手法在患者肩部操作,如同为堵塞的河道疏通引流,帮助改善局部血液循环,让气血畅达,为肩部组织修复提供充足养分。
点揉祛瘀则精准针对病灶,以点揉、弹拨等手法分解粘连,如同拆除阻碍关节活动的“枷锁”,缓解疼痛。
助动手法循序渐进地恢复肩关节功能,帮助患者重新获得正常的活动能力。
而宣散手法犹如一阵暖风,辅助驱散侵入肩部的风寒湿邪,从而改善致病环境。
九类治疗手法:舒筋通络促循环,分解粘连止疼痛
在对肩周炎的治疗过程中,根据患者的病情分期、体质状况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综合运用手法活血、点揉痛点、摇法助动、内收助动、外展助动、提拉助动、外旋助动、后伸内旋助动、抖法松解等九种治疗手法,助力患者摆脱肩周炎困扰,重归健康生活。

其中,手法活血时,患者取坐位,医生站于患者侧方,用前臂及身体侧方夹住患肢,另一手在肩前、肩上、肩后做广泛、深透的滚法,以达到舒筋活血的作用。
操作过程中,也可配合患侧肩关节的前屈、外展、后伸运动,还可在肩部做揉法、拿法等,进一步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

点揉祛瘀时,包括点揉、弹拨、推捋,力量由小到大逐步施加。同时进行点穴操作,点按合谷、后溪、中渚穴位。通过这些操作,帮助祛瘀、止痛、分解粘连。
于天源进一步解释,点揉痛点能够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促进局部气血流通,减轻炎症反应;弹拨、推捋手法可松解粘连的组织,恢复关节的正常活动;点穴则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调节经络气血,达到通则不痛的目的。
另外,根据患者肩关节的具体受限情况,有针对性地运用摇法助动、内收助动、外展助动等手法,帮助患者逐步恢复肩关节的活动功能。
预防与康复并重,助力患者重归健康
在日常生活中,肩周炎患者需要格外留意自身护理,以缓解症状、促进康复。
治疗中,要慎用强力的牵拉、摇动等手法。肩部本就脆弱,强力操作易造成肩部软组织撕裂,甚至引发撕脱骨折,让病情雪上加霜。
保暖方面,寒冷和潮湿季节肩部极易受到风寒湿邪侵袭,会加重疼痛与不适,应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添衣物,必要时可佩戴护肩。
功能锻炼方面,可通过摇肩、摸高、体后拉手、外旋练习等动作,增强肩部肌肉力量与灵活性。一般每次练习10分钟,每天练习6次或更多,辅助肩部功能恢复,防止肌肉萎缩,预防和治疗肩部骨质疏松,助力患者早日回归正常生活。
(本文来源:日照新闻网。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对文章事实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或与本网联系。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

肩周炎是一种以肩部广泛疼痛和功能受限为特征的常见疾病。随着社会老龄化加剧,肩周炎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成为影响中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重要健康问题。
针对这一现象,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于天源教授,以“活血、祛瘀、助动、宣散”为治疗原则,通过手法活血、点揉痛点、摇法助动、内收助动、外展助动、提拉助动、外旋助动、后伸内旋助动、抖法松解等九种治疗手法,助力患者摆脱肩周炎困扰,回归正常生活。
从医路初心到针推大师的成长轨迹
1984年,对于天源来说,是其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节点。当他手捧北京中医学院针灸推拿系的录取通知书时,心中充满了对中医世界的憧憬与期待。
“大学期间,我一直在思考针灸推拿与内科之间的异同。”于天源回忆道,“它们看似不同,实则相通,都是通过调整人体的气血阴阳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这份对中医的深刻理解,为他日后的学术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88年9月,实习期间的于天源迎来了职业生涯的第一个转折点。一位胸椎错位的患者找到他,尽管还是实习医生,但于天源凭借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成功为患者进行了手法整复,一次治疗便让患者恢复了健康。这次经历不仅让他体验到了中医推拿的神奇魅力,更坚定了他在骨伤疾病治疗领域的决心。
次年6月,科室收治了一位不明原因吞咽口水就头痛的患者,于天源没有退缩,而是经过三天三夜的反复思考,最终运用推拿手法解除了患者的痛苦。于天源感慨地说:“这两个病例,我感受到了中医的神奇与力量,也更加坚定了从事推拿专业的信心。”
在随后的临床工作中,于天源有幸跟随多位骨科大家学习中医正骨手法。其中,广安门中医院的李祖谟主任、刘洪旺主任,以及清宫正骨传人郭宪和主任,都给了他极大的启发与帮助。特别是郭宪和老师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的手法,让于天源深受触动。“郭老师的手法非常精准,误差极小,能在0.03秒的时间内就能完成一个动作。”于天源感叹道,“这种精准度,让我深刻体会到了中医伤科学的魅力。”

李祖谟主任

刘洪旺主任

郭宪和主任
而恩师臧福科教授的“手为模、巧用力、意气和、暗劲生”宫廷理筋术之要,更是让于天源受益匪浅。他将这一理念运用到骨伤疾病的治疗中,特别适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这类病症。

于天源与臧福科教授
肩周炎认知:揭开“五十肩”的神秘面纱
肩周炎,即粘连性关节炎,又称五十肩、冻结肩,是一种因肩部广泛粘连,以肩部广泛疼痛、功能受限、压痛以及肌肉萎缩为主要症状的疾病。
于天源介绍,中医将肩周炎归属于痹症范畴,认为是由于风寒湿邪侵袭人体,导致气血运行不畅所致。其病因复杂多样,既可继发于肩部外伤或肩部其他疾病,也可继发于肩部骨折、脱位或上肢手术后固定肩关节等情况。
此外,体质虚弱以及颈椎病、冠心病、糖尿病甲状腺疾病、脑卒中、心梗以及自身免疫疾病等也可能成为肩周炎的诱因。

肩周炎四大分期,各期表现大不同
于天源介绍,肩周炎一般分粘连前期、疼痛期、冻结期和缓解期。
其中,粘连前期持续约3个月,此时肩关节活动末出现疼痛,伴有静息疼痛与睡眠障碍,但无活动受限;关节镜下可见弥漫性滑膜反应,尚未出现粘连挛缩。
疼痛期持续6个月,患者呈现慢性疼痛,活动逐渐受限;关节镜下显示侵袭性滑膜炎,伴有血管增生,关节囊滑膜层纤维增生。
冻结期持续6个月,以疼痛和运动障碍为主要特征;关节镜下可见滑膜炎及血管增生减少,关节囊韧带纤维化,导致腋囊挛缩。
缓解期持续6个月,疾病症状开始消失,关节僵硬和活动受限逐步改善,关节镜下关节囊韧带纤维化减少,滑膜受损减轻。

四大治疗核心原则:活血、祛瘀、助动、宣散
在肩周炎的治疗中,于天源有着独到的理念与方法,他始终遵循活血、祛瘀、助动、宣散这四大核心原则。
手法活血是基础,医生通过特定手法在患者肩部操作,如同为堵塞的河道疏通引流,帮助改善局部血液循环,让气血畅达,为肩部组织修复提供充足养分。
点揉祛瘀则精准针对病灶,以点揉、弹拨等手法分解粘连,如同拆除阻碍关节活动的“枷锁”,缓解疼痛。
助动手法循序渐进地恢复肩关节功能,帮助患者重新获得正常的活动能力。
而宣散手法犹如一阵暖风,辅助驱散侵入肩部的风寒湿邪,从而改善致病环境。
九类治疗手法:舒筋通络促循环,分解粘连止疼痛
在对肩周炎的治疗过程中,根据患者的病情分期、体质状况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综合运用手法活血、点揉痛点、摇法助动、内收助动、外展助动、提拉助动、外旋助动、后伸内旋助动、抖法松解等九种治疗手法,助力患者摆脱肩周炎困扰,重归健康生活。

其中,手法活血时,患者取坐位,医生站于患者侧方,用前臂及身体侧方夹住患肢,另一手在肩前、肩上、肩后做广泛、深透的滚法,以达到舒筋活血的作用。
操作过程中,也可配合患侧肩关节的前屈、外展、后伸运动,还可在肩部做揉法、拿法等,进一步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

点揉祛瘀时,包括点揉、弹拨、推捋,力量由小到大逐步施加。同时进行点穴操作,点按合谷、后溪、中渚穴位。通过这些操作,帮助祛瘀、止痛、分解粘连。
于天源进一步解释,点揉痛点能够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促进局部气血流通,减轻炎症反应;弹拨、推捋手法可松解粘连的组织,恢复关节的正常活动;点穴则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调节经络气血,达到通则不痛的目的。
另外,根据患者肩关节的具体受限情况,有针对性地运用摇法助动、内收助动、外展助动等手法,帮助患者逐步恢复肩关节的活动功能。
预防与康复并重,助力患者重归健康
在日常生活中,肩周炎患者需要格外留意自身护理,以缓解症状、促进康复。
治疗中,要慎用强力的牵拉、摇动等手法。肩部本就脆弱,强力操作易造成肩部软组织撕裂,甚至引发撕脱骨折,让病情雪上加霜。
保暖方面,寒冷和潮湿季节肩部极易受到风寒湿邪侵袭,会加重疼痛与不适,应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添衣物,必要时可佩戴护肩。
功能锻炼方面,可通过摇肩、摸高、体后拉手、外旋练习等动作,增强肩部肌肉力量与灵活性。一般每次练习10分钟,每天练习6次或更多,辅助肩部功能恢复,防止肌肉萎缩,预防和治疗肩部骨质疏松,助力患者早日回归正常生活。
(本文来源:日照新闻网。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对文章事实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或与本网联系。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