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武汉11月4日电 屈家岭遗址出土的被誉为“史前混凝土”的红烧土、16件首次在国内展出的古建珍藏样本、破解《营造法式》彩画“密码”的五彩遍装斗拱模型……位于湖北武汉的中国建筑科技馆4日“上新”。全新开放的古代建筑展厅带领观众领略中国古代建筑技艺。

11月4日,观众在中国建筑科技馆古代建筑展厅参观。新华社记者 伍志尊 摄
本次展览以“源于自然 土木华章”为主题,共分为构、筑、跨、耸、宜5个部分,通过文物、模型、互动多媒体、沉浸式装置等形式,展现中国古代建筑技艺的灿烂成就。
走进展厅,“牢而不固”的各式榫卯,“墙倒屋不塌”的抬梁式与穿斗式框架,兼具结构承重与装饰功能的层叠斗拱,穹顶上精美繁复的藻井等,令人目不暇接,展现出我国古建营造技艺的精妙。
展览的中心位置,集中呈现了16件中国营造学社在古建调查中珍藏的样本,这也是这批样本首次走出清华大学、来到武汉展出。透过展柜可以看到,汉千秋万代印文砖纹路清晰,黄釉、绿釉琉璃滴水上的浅浮雕云龙纹姿态灵动,5件中国营造学社题写残片字迹可辨,无一不诉说着中国营造学社调查古建的足迹。

展览中展示的中国营造学社古建调查时的珍藏样本。新华社记者 喻珮 摄
清华大学建筑历史与文物建筑保护研究所所长刘畅说,这些文物实际上是梁思成等中国营造学社成员收集的古建样本。希望以中国建筑科技馆为窗口,让更多人近距离感受到中国建筑师投身古建调查保护的匠心,以及应用科学方法研究古建的追求。
配合展览,中国建筑科技馆还推出了“从土到瓦解锁古建营造密码”等科普活动,带领青少年沉浸式感受中国古建的魅力与智慧。

11月4日,观众在中国建筑科技馆古代建筑展厅参观。新华社记者 伍志尊 摄
中国建筑科技馆于2020年8月19日开馆,累计接待游客近120万人次。“今年是开馆第5年,我们联动多方实施常设展览的升级改造,优化展陈形式与参观动线,增加了多媒体互动区域,致力于进一步提升观展体验,助力弘扬工匠精神、保护各类历史建筑。”中国建筑科技馆执行馆长张祖礼说。
新华社武汉11月4日电 屈家岭遗址出土的被誉为“史前混凝土”的红烧土、16件首次在国内展出的古建珍藏样本、破解《营造法式》彩画“密码”的五彩遍装斗拱模型……位于湖北武汉的中国建筑科技馆4日“上新”。全新开放的古代建筑展厅带领观众领略中国古代建筑技艺。

11月4日,观众在中国建筑科技馆古代建筑展厅参观。新华社记者 伍志尊 摄
本次展览以“源于自然 土木华章”为主题,共分为构、筑、跨、耸、宜5个部分,通过文物、模型、互动多媒体、沉浸式装置等形式,展现中国古代建筑技艺的灿烂成就。
走进展厅,“牢而不固”的各式榫卯,“墙倒屋不塌”的抬梁式与穿斗式框架,兼具结构承重与装饰功能的层叠斗拱,穹顶上精美繁复的藻井等,令人目不暇接,展现出我国古建营造技艺的精妙。
展览的中心位置,集中呈现了16件中国营造学社在古建调查中珍藏的样本,这也是这批样本首次走出清华大学、来到武汉展出。透过展柜可以看到,汉千秋万代印文砖纹路清晰,黄釉、绿釉琉璃滴水上的浅浮雕云龙纹姿态灵动,5件中国营造学社题写残片字迹可辨,无一不诉说着中国营造学社调查古建的足迹。

展览中展示的中国营造学社古建调查时的珍藏样本。新华社记者 喻珮 摄
清华大学建筑历史与文物建筑保护研究所所长刘畅说,这些文物实际上是梁思成等中国营造学社成员收集的古建样本。希望以中国建筑科技馆为窗口,让更多人近距离感受到中国建筑师投身古建调查保护的匠心,以及应用科学方法研究古建的追求。
配合展览,中国建筑科技馆还推出了“从土到瓦解锁古建营造密码”等科普活动,带领青少年沉浸式感受中国古建的魅力与智慧。

11月4日,观众在中国建筑科技馆古代建筑展厅参观。新华社记者 伍志尊 摄
中国建筑科技馆于2020年8月19日开馆,累计接待游客近120万人次。“今年是开馆第5年,我们联动多方实施常设展览的升级改造,优化展陈形式与参观动线,增加了多媒体互动区域,致力于进一步提升观展体验,助力弘扬工匠精神、保护各类历史建筑。”中国建筑科技馆执行馆长张祖礼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