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烈撞舰
在探摸致远舰的过程中,考古人员发现沉舰有大量被火烧痕迹,由此可见当年甲午黄海海战的惨烈。
“致远舰和邓世昌的命运,在短短半个小时里改变。”陈悦说,1894年9月17日下午3时到3时30分的这半个小时,是决定致远舰和邓世昌命运的时刻。
下午3时,北洋水师旗舰定远舰起火,一下子成为所有日舰攻击目标。陈悦说,当时日舰打中的是定远舰船员舱位置,尽管对舰船本身没造成致命打击,但由于家具起火升起的浓烟,令定远舰无法瞄准开炮,始终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
此时,邓世昌所率的致远舰,是北洋水师中最快的穹甲巡洋舰,担当掩护定远舰的责任。但是,在日舰集中火力攻击下,造成致远舰多处受损并燃起大火,船身开始倾斜。
在最后时刻,邓世昌鼓舞全舰官兵,“吾辈从军卫国,早置生死于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倭舰专恃吉野。苟沉此舰,足以夺其气而成事。”
“致远舰撞向的敌舰,有可能不是‘吉野’,而是日舰旗舰‘松本’。”陈悦说,经过沙盘推演当时黄海海战的战局,他发现当时“吉野”属于游击队,而“松本”则位于“致远”的前方。其中有史料记载,“致远”撞向的是“倭人最大舰”。而日舰最大的舰船则是“松本”。
陈悦分析,这解释了为何致远舰会在半小时之内沉没,如果“致远”撞向“松本”,面对的将是20余门速射炮的集中攻击,形成的巨大火网,让“致远”受重创,迅速沉没。
邓世昌坠海后,随从以救生圈相救,被他拒绝,并说:“我立志杀敌报国,今死于海,义也,何求生为!”所养爱犬“太阳”游至身旁,口衔其臂以救。邓世昌毅然按犬首入水,共沉没于波涛之中,与全舰官兵250余人一同殉国,享年45岁。
邓氏后人今何在?
邓世昌牺牲后,光绪皇帝垂泪撰联:“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并赐“壮节公”谥号,追封“太子少保”,入祀京师昭忠祠;清廷还赐给邓母一块用1.5公斤黄金制成的“教子有方”大匾,拨给邓家白银10万两以示抚恤。威海百姓感其忠烈,于1899年在成山上为邓世昌塑像建祠,永久敬仰。
“当时在邓氏宗祠前,黄色的毯子一直从祠堂门口铺到珠江边,迎接邓世昌为家族带来的荣耀。”郭勇说,尽管黄海海战失败了,但邓世昌的英勇成为整场战役中的最大亮点。
邓世昌在广州的后人黎天城告诉记者,邓世昌的英勇影响着整个家族。在邓世昌之后,1937年卢沟桥事变,广州7位邓氏后人中就有6人投笔从戎。他母亲邓婉红、大舅邓权民、六舅邓渭民、七舅邓尧民、八舅邓光民都考入黄埔军校,年纪最小的九舅邓燊民也自学日文,加入抗日谍报组。“邓氏可以称得上是广州第一黄埔生家族了。”文博专家黎显衡曾说。
在北京的叶伟力则用自己的方式,纪念先祖邓世昌。他和发小陈明,在1992年出差到威海后,一起创作了纪录片《战争电影与人类和平》,以此来追思邓世昌的“致远精神”。
从2005年开始,他和陈明一起就准备筹划创作电视剧《邓世昌》,但始终觉得剧本有些不尽如人意。“能够将心中的邓世昌创作得足够有张力,非常有难度。”叶伟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