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能与可能:回溯两岸和谈的前世今生(2)

2015-11-18 13:22 人民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不可能与可能:回溯两岸和谈的前世今生

两次不可能的握手

2015年11月7日习近平与马英九两位“先生”在新加坡进行的历史性会面,造成震撼的原因除了事件重大、当事人重要外,更在于带来的意外大,在于人们此前对这种场面发生的可能性缺乏预估——“什么?两岸领导人要会面,怎么可能!”

要让两岸领导人会面,难处太多。首先,是身份的问题。两岸虽然都坚持“一个中国”,但众所周知,各自对国家政权政治含义的认知不同。大陆站在国家主权、民族大义的立场上,强调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那台湾的领导人当然只是中国的地方领导人。台湾方面强调的是“中华民国的法统”,从”宪法”出发,正如马英九多次所讲,是“不可能承认中国领土还有另一个中央政府存在”,遑论国家领导人。这种情形下,难道大陆方面能承认对方是“总统”,或者台湾方面愿意接受“台湾地区领导人”的身份吗?在此之前,要解决这个问题几乎是完全不可能的。中国象棋里有个规矩,是“老将不能见面”,恰巧印证着两岸领导人会面的困难所在。

其次,地点在哪里?马英九来大陆吗?依照两岸双方目前的政策或“宪法”框架,无论是在大陆还是台湾,让对岸在位的领导人落地都有难处。因为既然对方是不被承认的政权,其最高领导人的身份也不被承认,用什么名目让其进入自己的地盘呢,难道让马英九办个台胞证吗?

还有时间,台湾明年1月就要“大选”了,国民党选情严峻,马上要卸任的马英九,怎么可能在这时候有机会跟大陆最高领导人会面?在2014年,马英九曾一度公开表示,希望在当年北京举办的亚太经合组织峰会(APEC)上与习近平会面。当时跟台湾记者同行探讨可能性,我的判断斩钉截铁——不可能,在北京不可能,APEC这样的国际场合更不可能,因为双方的身份、称谓安排没有共识。

不可能,就是不可能。

世易时移,短短一年前,不可能化作了现实。

2015年11月7日的新加坡,不管细节如何,不管是不是形式大于内容,不管有没有人闹场,不管马英九有没有喝醉。那106秒钟的握手、挥手所带来的震动,可以说,全世界的小伙伴都惊呆了。那是因为,此前的不可能成为可能。

其实,很多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在两岸漫长的交往中,已数度成为现实。

不可能的事情发生在2005年。十年前的两岸,谁会相信国共两党的领导人会碰面——那是你死我活、江山易色的恩怨。双方从历史到现实,多年累积下来的分歧、隔阂,甚至都直接进入了两岸的教科书。尤其是此前李登辉主政期间,国民党的政策路线一度向“台独”“独台”方向倾斜,在历史的矛盾之上,又多出了缺乏互信的新缘由。而且,当时国民党连台湾的执政权也失去了,党主席连战接连败选两次,成了第一个没当上“总统”的国民党领导人。这个时候,两岸间会发生奇迹,会峰回路转,怎么可能?

结果,那一年也有握手,那一年还有演讲,还有小学生齐诵“连爷爷,您回来了”。

胡锦涛和连战在人民大会堂的握手,注定也将进入两岸的教科书。连战在北大的演讲,被认为是他一生中最有光彩的巅峰乐章。在台湾,有媒体人惊呼,此前一直中规中矩的连战怎么会做出这么有激情、有亮点的精彩演讲?不可能!在大陆,人们惊讶地看到一个与想象中截然不同的国民党主席。在台湾,小学生欢迎连战的诗朗诵被戏仿,被制作成手机彩铃。十年过去了,没有人再怀疑那些犹如穿越的情景。那一年所带来的后续效应,包括两岸的“三通”、如今在宝岛上处处可见的大陆游客等,两岸都习以为常了。没有人再觉得,这是从不可能中来的。

责任编辑:魏超(QN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