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能与可能:回溯两岸和谈的前世今生(5)

2015-11-18 13:22 人民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不可能与可能:回溯两岸和谈的前世今生

不要再让“可能”成为遗憾

在1945年,如果和平还有可能,是历史的偶然和必然淹没了它。

那时,全国上下沉浸在抗战胜利的巨大喜悦中,热切期望从此展开和平建国之路。为不负国人期望,毛泽东展开了一次不可谓没有风险的重庆之旅,和蒋介石一起,留下了至今仍在许多台湾景点印在纪念品上的照片。不管之后的惊天巨变是否带来中国的新纪元,如果当时的主导者能够抓住和平的机会,让露出一线曙光的可能落到实处,中华民族就不必再经历一次战争和动荡,两岸就不必直到今天还在处理分离与分歧的问题。

在1987年,无论蒋经国的开放,还是大陆方面对台胞回乡的积极落实、协助,所促成的,不仅是两岸关系新的局面,也让大陆改革开放的气象为之一新。除了台胞返乡带来两岸情感、信息交流,台湾的资金、技术、管理经验也进入大陆,在蓬勃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其他外资所不能替代的作用。虽然两岸直到2008年之后才正式实现了“三通”为标志的直接交往,台湾同胞却可以毫不迟疑地说,大陆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就,从一开始就有台湾的一份贡献。

在1992年,如果两岸由于互不承认对方“政府”的合法性,不可能进行官方对话,成立海协会和海基会这样由官方授权的“民间组织”,用这样的“白手套”达成“一个中国”的共识,让两岸开通对谈变成可能。

海峡交流基金会(简称“海基会”)于1990年由台湾当局推动成立,作用是在台湾当局的授权下,与大陆联系、协商,其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准备两岸间的会谈。为便于与台湾方面商谈两岸交往等相关问题,1991年,大陆方面成立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简称“海协会”)。自此,两岸有了两个对口的单位。在海协会成立后不到一个月,双方的联系,互邀访问就开始了。那时,分歧是如此之大,以至于双方都觉得谈判异常艰苦。然而,不可能的事情,还是在1993年的新加坡成为现实。

在2005年,两岸领导人直接会面不可能,但以国、共两党名义,由两党领导人会面,凝聚起两岸间的互信,搭建起沟通合作的平台,却是可能的。

此前,从第一次汪辜会谈之后,由于国民党主事者的一系列冲撞性言行,使两岸刚刚建立起的沟通协商陷入了停滞状态。到了2000年后,民进党在台湾取得政权,2004年国民党再度失利,更让许多人对两岸重开谈判对话的可能性做出悲观判断。当时的国民党主席连战,已经在“总统”选举中失利了两次,像国民党处于低潮期一样,他也处于个人政治生涯的灰暗期。在不可能中,终于孕育出最大的可能。一趟大陆之行,让连战成为继蒋介石之后,第二个完成了国共领导人会谈的国民党政治人物。更重要的,是这次由不可能变成可能的旅途之后,台湾走出了新路,两岸关系迎来的新气象。

在2015年,如果要为发生的事情找到“不可能”的原因,有千条万条。如果要找到可能的理由,只有一条:就是两岸和全球的大多数人认为,这样做是对的。

两岸领导人最终会面,在两岸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如此频密的时代,在一个大陆的选秀节目会同步在两岸受到热追的时代,在大陆广为流传台湾的“小确幸”的时代,在台湾人把上海、东莞等地当作另一个家的时代。是这些已经存在,摆脱了可能不可能的追问,多年前近似于魔幻,如今每一刻都不停发生的现实,使不可能成为可能。当然,这也是在两岸靠近和分歧的两种趋向,在同一时期同步增强的时代,此时此际,两岸领导人直接会面,更有必要,也更应该成为可能。

目前,国民党在台湾岛内的政局中处于颓势,从岛内氛围、数据显示、理性判断,国民党要在明年1月的选举中取胜,几乎是不可能的。

虽然两岸领导人会面带来震撼,但就目前的局势,一般人认为,在较近的未来里,两岸要实现统一,几乎是不可能的。

但是,谁知道呢?两岸的故事,往往都是从“最不可能的”变成“最可能的”。

责任编辑:魏超(QN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