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从不可能到可能的故事
不可能的事情发生在1993年。新加坡这个以华人为主的城市国家,似乎总是个让两岸中国人把不可能变成可能的地方。当年,汪道涵、辜振甫领衔,大陆海协会和台湾海基会对着全球媒体,以各种角度的长时间握手,再度确认了一个此前不可能的事实——两岸真的在谈了,两岸真的愿意坐下来谈了。
1993年的“汪辜会谈”能够成行,基础是一个后来在两岸关系中扮演关键角色的名词——“九二共识”。但那时却还没有这样四个字眼。“九二共识”这个名词,是在2000年才出现的,用来指称1992年两岸两会通过一系列沟通磋商,所形成的核心内容。因为1992年先期磋商有了基础,才有1993年的“汪辜会谈”。后来,为概括当年成为两岸会谈基础的共识内容,台湾方面的陆委会主委苏起做出了“九二共识”这样一个命名。这样回溯起来,不但读者可能会糊涂,连我这个写惯了小说的,都有自己要被绕进去的危险,可见在当时,那是一件多么复杂的、不可能的事情。然而,在艰难中,在不可能成为可能后,直到今天,是否坚持“九二共识”,成为两岸双方能不能坐下来谈的一个基本条件。对“九二共识”的态度,考验着每一位期望与大陆打交道的政治人物。
那时,两岸间的立场、认知、社会状况差异之大,多年敌对状况造成的隔阂之深,不是都喜欢听邓丽君就能够弥合的。然而,奇迹般的会面和共识,在不可能中发生了。
不可能的事情发生在1987年。那是一个不可能的人做出的不可能的决定。屡次表示跟大陆方面“汉贼不两立”的蒋经国,在生命的最后岁月里,做出了意料之外的大动作。
有一天,蒋经国忽然问一位亲信幕僚,唐诗有首描写离家很久的人回乡时心情的诗,是否记得。当幕僚答出贺知章的“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时,蒋经国说,这就是现在那些大陆老兵们的心情,要好好研究,尽快实施正式开放大陆探亲的办法。
蒋经国的指示自然成为国民党的决议,在当时的情形下,国民党老兵回乡探亲的事务由红十字会承担。从11月开始,1万份申请登记表三天就被抢光,到当年底就有3万台湾人启程前往大陆。面对这种情形,蒋经国说,我们做对了,随后不久便与世长辞。自此,虽然政治对峙的局面没变,台湾人赴大陆旅游、访亲探友、投资就业渐渐成为常态。
把时钟再往前拨。可能与不可能的故事发生在1945年。毛泽东由延安飞赴重庆,国共领导人展开面对面谈判。在那一年,如果有人说,四年后国民党政权就将彻底垮台,一个新的共和国将诞生,那是不可能的。如果有人说,下一次国共两党领导人会面,要到六十年后,那是不可能的。
胜败兴亡事,也许真可以在渔樵问答中化作笑谈。但可能和不可能之间,有时候隔着沧海,有时候薄如蝉翼。最不可能的,是背离历史潮流,违背主流民意,还能安然无恙。最可能的,是在关键的时刻做出看上去不可能的、对的事情。总有可能和不可能的考题、挑战,总有大气候,需要主事者以超越自我的智慧,做出回应。蒋经国生前有言:“今天不做,明天就会后悔。”为了明天不会后悔,今天的两岸更应该寻求机会,找到空间,积累善意,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