赈灾市场化
授人以鱼、莫如授人以渔。与别的赈灾官员不同,在商海中摸爬滚打了数年的盛宣怀,试图为赈灾建立一套可持续发展的机制。
1878年3月,34岁的国企干部盛宣怀,奉命赶回天津。李鸿章给他安排了一个新任务:作为新成立的直隶筹赈局的干部,立即前往重灾区直隶河间府(相当于现河北保定地区),负责当地的赈灾工作。
虽然身为第二梯队的厅局级干部(“候补道”),盛宣怀却一直只在机关和企业里任职,从未在任何地方担任过行政领导职务,此次下派赈灾,对他是很关键的锻炼和考验,既能令他从乱麻一般的企业中得以暂时抽身喘气,更能填补他在地方行政经验上的空白,为今后的仕途铺平道路。而他所没想到的是,这次挂职锻炼居然长达8个月,并且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一进入河间府的府治所在地献县,受灾之惨况,令盛宣怀震撼了:“入献县境,即见饿民扶老携幼,乞食于道,风吹即倒。”
此时,大灾荒已经进入了第三个年头。灾区现场早已是“疫病相染”,但盛宣怀为了防止“官赈”惯常出现的贪腐,坚持“挨户详查”。陪同他的当地“绅董”都不肯进入民户家中,担心“秽气所蒸,疫易传染”,他却总是“以身先入”。更令同行者震惊的是,为了体验灾民的生活,他甚至亲尝灾民家的所谓“饭食”。
有一次,盛宣怀前往巡视东光县某乡,“竟至露宿终夜”(《盛宣怀行述》),加上总在大风中步行,导致了“毕生喘疾”。
盛宣怀深入第一线进行实地调查,现场办理赈灾救济,不仅简化了赈济环节,而且提高了赈济的针对性。
授人以鱼、莫如授人以渔。与别的赈灾官员不同,在商海中摸爬滚打了数年的盛宣怀,试图为赈灾建立一套可持续发展的机制。
盛宣怀发现,献县“男妇向皆能织”,如能收购当地人的纺织品,就可以“稍济其生机”。他立即在献县创办了一家“纺织局”,并且在当地少年中选些稳重的人,为他们购置纺织机,教他们织布技术。收购上来的布匹,盛宣怀考虑可以带到东北,去换取粮食,或者可由军方收购作为军用,“彼此获益”。
献县设立纺织局,这是大清国赈灾思路的一次重大改革,大大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以工代赈”。之前的“以工代赈”,实际上就是官方出面对灾区劳动力进行“政府采购”,兴建水利、桥梁、道路等基础设施,既赈灾,又促进了基础设施建设,埋单的仍是财政。而盛宣怀的措施,实际上是“以商为赈”,财政只用少量的“种子资金”引路——盛宣怀动用了2000多两赈灾款购置织机,帮助灾区建立产销链,随后,这一产销链就能自己运作、自己生存。显然,这是从“政府赈灾”演变成了“市场赈灾”的尝试,按照李鸿章的说法,就是“养民不若令民自养”。《申报》对此大加赞赏:“若得各灾省皆仿此行之,则民悉力于耕作,又安见不可补当前之缺憾而冀此后之丰亨欤!”
更为可贵的是,盛宣怀又为灾区捐出“所积集金巨万”,其夫人也“典鬻珍物,尽出己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