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中国> 正文

朱永灵—— 伶仃洋上“作画” 大海深处“穿针”

2019-04-09 11:01 人民网

来源标题:朱永灵—— 伶仃洋上“作画” 大海深处“穿针”(爱国情 奋斗者)

去年10月24日,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运营,当时还是港珠澳大桥管理局局长的朱永灵激动万分。10余年,他与这座桥朝夕相伴,为之倾注了自己全部的爱。

2004年3月,刚刚40岁出头的朱永灵被粤港澳三方聘为港珠澳大桥前期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主任。“前期办”人员十分精干,组织架构也十分简单,仅设“工程技术组”“综合事务组”,朱永灵就带着这两个组投入到这项“世纪工程”中。

大桥方案落脚点的选择、通道线位的确定、口岸查验模式的论证……朱永灵和他的团队通过大量调研,充分了解粤港澳三地的政策法规、管理体制和技术标准,他积极协调沟通粤港澳三方,持续紧抓各项论证工作和工程建设管理,全力推动项目进展和工程建设。

几经波折,港珠澳大桥进入正式建设阶段,2010年7月朱永灵被粤港澳三地聘为港珠澳大桥管理局局长,全面负责大桥主体工程的建设、运营和维护管理工作,伶仃洋上从此彻夜灯火通明。

港珠澳大桥是世界级的项目,解决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几无先例可循。光是大桥桥梁上部结构的用钢量就达42.5万吨。多少个昼夜,朱永灵和他的团队苦苦思索:如此大规模的钢箱梁焊接如何保证一流水准?

能否像生产汽车零件一样,使用机器人焊接,在车间里流水线作业生产钢箱梁?这个大胆的设想在朱永灵的脑海中灵光一闪。说干就干,全球第一条智能化桥梁钢箱梁板单元生产线建立起来。举一反三,大桥的桥墩、海底隧道使用的巨型沉管也实现了“工厂流水线生产”,港珠澳大桥整个被搬进了工厂进行流水线生产和模块化装配。

第一次误差13厘米,第二次误差11厘米……直到确认巨型沉管准确地沉入预定位置,与浇筑在人工岛上的钢筋混凝土暗埋段管节严丝合缝对接,此时整个浮运安吊装工作已经过去了96个小时——对朱永灵来说,惊心动魄的一幕仿佛就在昨天。2013年5月2日,海底隧道的首节沉管正式安装,巨大的沉放驳浮吊托抓着重54.4万吨的沉管缓缓沉入海底,“就如同让一辆大吊车抓起一根绣花针去准确地绣出一朵花。”

“港珠澳大桥凝聚着全体建设者的智慧和心血,融入了全体建设者的精神和灵魂,大桥屹立于珠江口伶仃洋上,见证粤港澳三地的融合与发展,见证祖国的繁荣强盛。”朱永灵说。

责任编辑:李若晨(QN0046)作者:李 刚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