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中国> 正文

钱江客轮见岁月:从年载千万南北客到引领交旅新风尚

2019-10-10 00:50 中国新闻网

来源标题:钱江客轮见岁月:从年载千万南北客到引领交旅新风尚

中新社杭州10月9日电 (张斌 方莹)从鼎盛时年载客4000多万人次,到水路客运逐渐式微,再到水上交通兴起旅游新风尚,钱塘江上的客轮见证了过往岁月的社会变迁。

1864年,自杭州发迹的清末著名“红顶商人”胡雪岩出资,在钱塘江畔建造“义渡”码头,对来往民众分文不收。

此后,该码头成为“浙江第一码头”,能通达杭州周边乃至更远地区。鼎盛时,停泊于此的渡轮一年可接送南来北往的旅客4000多万人次。

“最早一班渡轮是早上五点半,天没亮码头上队伍就老长了,推着自行车赶路的,挑着担子卖菜的,齐刷刷往城里赶。”回忆码头曾经场景时,今年82岁的杭州市民许印泉说。

彼时,陆路交通并不发达,水路是当地人出行首选的交通方式。

“以前的客船都是木头船或者‘水泥船’,20世纪80年代初更新成了钢质船,有了‘龙井号’‘虎跑号’客轮。”浙江外事钱塘江游轮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沈祥鑫回忆,当时他驾驶从杭州到无锡的客船,一条船约250个客位,“那时已经配备了彩电,卧铺房间里有小电扇,垫子都是软的,已经相当不错了。”

在沈祥鑫印象里,当年的客船可谓“一票难求”,旅客大致可分三类:“一种是旅游的,北方来的居多;一种是经商的,当时杭州武林门有小商品市场,很多周边商人来进货;还有一种是农民工。”

傅永跃是与沈祥鑫同时期的“龙井号”客船船长。他描述,当年经商的旅客有不少,大都拎着蛇皮袋,有正式工作、出差的旅客则一般手拿牛津包,“到20世纪90年代,有些做服装生意的‘大老板’西装笔挺,手里都拿着‘大哥大’。”

此时,受公路以及铁路建设力度不断加大等影响,水运在辉煌了数十年后逐渐式微。

“20世纪90年代后,水路客运企业就慢慢往旅游转型了。”沈祥鑫说,那时,钱塘江上的豪华游轮“玉皇号”“伯爵号”相继出现,坐船旅游成了时髦事。同时,钱江两岸风貌也发生巨变,“原来江边基本都是农田,后来都是高楼大厦了。”

2007年,告别“龙井号”后,傅永跃来到开通刚满三年、联通钱塘江与京杭大运河的杭州水上巴士,“水上巴士就是公共交通,正点率相当高,舒适度也很不错。有段时间,水上巴士设了浙大站,一些浙江大学教授常坐水上巴士上下班。”

2017年,杭州官方提出“拥江发展”战略,钱塘江水运交通进一步迈向复兴,呈现交旅融合的新风尚。

杭州市港航管理局规划处处长王斌介绍,下一步杭州将在京杭大运河与钱塘江交汇处建成“江河汇”集散服务中心,“为周边市民和中外游客提供一个更有品位的休闲娱乐公园。”

此外,今年国庆前夕,目前钱塘江上最大的游船——“钱印”号正式启航。该三层客船可载客498位,拥有一块近400平方米的露天甲板,“这块甲板可以很好观赏杭州钱江新城的灯光秀,今后我们将布置小吧台,游客可以‘把酒赏景’。”游船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杭州港航部门有关负责人就钱塘江水上旅游资源的开发介绍,其将在近期重点打造杭州主城区夜游的基础上,将航线远期向南北延伸,南下可接轨至黄山,北上可达苏州,打造杭州旅游的“金名片”和“夜明珠”。(完)

责任编辑:杨承渊(QN0044)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