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中国> 正文

【中国共产党的“十万个为什么”】为什么一张字条让邓小平掐灭了香烟?

2021-05-17 15:33 中国新闻网

来源标题:【中国共产党的“十万个为什么”】为什么一张字条让邓小平掐灭了香烟?

中新社北京5月13日电 题:为什么一张字条让邓小平掐灭了香烟?

作者郭超凯郭金超

邓小平出名的爱烟,烟史长烟瘾大,一度一天抽十数支。但是,曾有一张14个字的小纸条让这位“老烟民”看后,立刻掐灭了手中的香烟。

什么字条,有如此威力?

1988年4月8日,恰是第一个“世界无烟日”翌日,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举行大会,在主席台就坐的邓小平习惯性地点燃了一支香烟。

会场中的全国人大代表、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红线女看在眼里,马上写了一张字条:“请小平同志在主席台上不要吸烟”。收到台下递上来的字条,邓小平随即笑着掐灭了香烟。

这段轶事,流传甚广,至今仍常常为人提起。这位中共领导人闻过则喜,虚心纳谏、从善如流的胸怀度量,让他赢得敬意。

其实,认真倾听来自民间的声音,虚心接受意见和批评,一直被这个来自人民的政党视为其成员应具有的一大基本修养,自觉接受批评和监督更被中共作为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之一,并正式写入党章。

“不论是和风细雨的还是忠言逆耳的,我们不仅要欢迎,而且要认真研究和吸取”,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也十分重视来自民众的“意见”和“呼声”,他曾多次强调党内领导干部要有虚怀若谷、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2021年初,在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这个重要的时间节点,习近平为“党和国家事业接班人”上的“开学第一课”,又提醒他们“要涵养虚心接受批评的胸怀和气度,胸襟开阔、诚恳接受,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回望中共百年历史,从善如流、闻过则喜,不仅是个人修养、胸襟雅量,更是治党治国、兴邦立业的重要法宝。早在抗日战争时期,一位老乡针对部队个别人没有认真执行群众纪律的问题提出意见。毛泽东听闻后直言:“批评我们就是帮助革命”,并鼓励群众多提意见。为了让领导干部明白这一点,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多次引用历史故事加以阐发,还援引楚汉相争的事例,指出项羽落败是由于他“不爱听别人的不同意见”。

在习近平看来,“虚心公听,言无逆逊,唯是之从”则是执政党应有的胸襟。面对党外人士,他希望他们“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积极建诤言、作批评,强调“对中国共产党而言,要容得下尖锐批评,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面对世情国情党情新变化,面对新的历史时期提出的要求,虚心接受意见、认真对待批评、倾听人民声音,正从中共的优良传统和经验,进入到制度规范层面,力图通过一系列制度化设计,最大限度用好“群众意见”这把评判工作优劣“最好的尺子”。

在“十四五规划”编制过程中,中共首次通过互联网向全社会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这在中国五年规划编制史上还是第一次。草案收到的意见建议超过101.8万条。其中许多建议,被文件起草组采纳,写入了最终的规划。

从一张字条的故事,到凝聚民智的百万条建议,从善如流、倾听民声,是这个百年大党的传统,也是她面向下一个百年的坚守。(完)

责任编辑:张思宇(QX0007)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