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山东省莱州市
过大年,蒸饽饽,是胶东人的习俗。饽饽即馒头,但胶东的饽饽非一般主食馒头可比,有更深的“道具”意味,尤其是大枣饽饽。
除夕,年逾八十的姥姥挂起族谱,摆好供桌,垒成宝塔状的五个大枣饽饽是祭祖主要的供品。五个饽饽从大年夜摆出去,要一直摆到初三。“五”即“福”,望祖先保佑之意。几年前姥姥还坚持自己做大枣饽饽,饽饽表面十字挑出“鼻”,嵌入红枣,里面那揉得一层层的细密纹理,是夹着枣香的甜丝丝的年味。
儿时的记忆里,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吃饺子,二十四扫房子,然后就开始一锅一锅地蒸饽饽。开始是小饽饽,拳头大小,有时候一天要蒸好几锅,正月里几乎就不用再蒸馒头了。
腊月二十六七就开始做大枣饽饽了,这可是个力气活,几乎全家齐上阵。跟做小饽饽一样,做大饽饽要经过和面、发面、揉面等多道工序,不同的是,和的面要够硬,所以揉面是个“体力活”。大枣饽饽要做得貌美坚挺,就得可劲儿揉,这样吃起来口感才会好。姥姥说,那时候一连几锅饽饽蒸下来常常累得腰酸胳膊疼。现在很多人家都买了揉面机,省了不少力气,不过味道不如手工馒头。饽饽做好成形后,在饽饽表面十字挑出“鼻”,放入切好的大枣片,然后在热炕上盖上新棉布“醒”一会儿,最后上锅蒸。这里要用胶东特有的大铁锅蒸。小时候我经常做烧火的营生,呼呼拉着风箱,听着灶膛里噼里啪啦的木柴声,慢慢溢出的大枣饽饽特有的香气将我包围,哈喇子都要流下来了。待开锅了,氤氲的雾气笼罩在屋子里,恍如仙境,心中会莫名地感动。
有些人家的大枣饽饽还做出了更多花样,什么“开口笑”、“钱龙”、“神虫”……正月十五往往要供奉“钱龙”,小小的“神虫”扔在面袋子里,寓意丰衣足食。
飞驰的时光让很多习俗翩然飞走,跑灯、踩高跷、耍龙这些民间娱乐都渐渐淡出视线,而赶大集、蒸饽饽却是故乡年味里经久不变的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