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1949年解放军参观故宫史料的考辨

2016-06-23 09:19 千龙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关于北平解放初期解放军较大规模地参观故宫的问题,迄今为止基本没有文章专门论及。2008-2009年,笔者参加“纪念北平和平解放60周年”课题的研究工作时,就北平解放初期解放军参观故宫的问题,首先注意到了两则观点相“左”但又都合情合理的回忆材料。孰“对”孰“错”?本文将对此进行一番考辨,兼而论及如何正确使用回忆材料的问题。

两则相“左”的史料

关于北平解放初期解放军参观故宫的问题,笔者从两位亲历者的回忆材料中见到了两则相“左”的史料,不禁产生了疑问。

一则是时任解放军第41军(原东北野战军第4纵队,北平解放初期负责警备北平)政委的莫文骅的回忆。他回忆说,有同志提出参观故宫的请求,但是军党委没有同意。原材料为:“当时下面的同志向我们提出两个请求:第一是参观故宫,第二是看场京戏。对第一个要求我们没同意。因为纪律是军管会和警备司令部订的,我们‘平警’不能带头违反这个纪律。而且,北平周围还有几十万兄弟部队,城里还有总部直属队,如果我们自己参观了,他们也要求参观怎么办?因此,只得向大家解释清楚。对于第二个要求,军党委反复讨论了几次,觉得广大干部战士打起仗来,出生入死;执行政策纪律,严肃认真,提出这个要求,并不过份(分),应当适当解决。”【1

另一则是时任解放军第41军第121师第363团政委的周之同的回忆。他回忆指出,负责警备北平的第41军及驻北平城外的营以上干部参观了故宫。原材料为:“(1949年)2月21日,北平故宫博物院通告:自2月21日至2月28日开放,慰问解放军。与此同时总部慰问参战部队,驻北平城外的营以上干部进城参观一次故宫、游览一次颐和园、观看一场京剧(演员都是名角)、会餐一次。我四十一军受到优待,连以上干部享受同样待遇。由我团二营担任故宫的警卫。四十一军也在两个月内有组织地集体参观一次故宫,观看一场京剧,洗一次澡,为干部战士解决一些实际问题。”【2】

各有合理的解释

这两则回忆材料提到的解放军参观故宫问题,虽然观点相“左”,但前者有政策依据,后者符合情理,似乎都有发生的可能,都值得采信。

第一种结果,即第41军党委没有答应参观故宫的请求,是与解放军严格的入城政策和纪律要求相一致的。平津战役期间,中央军委和平津前线司令部在积极争取北平和平解放的同时,为接管和警备北平而制订了严格的入城政策和纪律守则,要求部队切实保护好北平的文化古迹。1948年12月14日,平津前线司令部致电各部队,提出了六条注意事项和纪律要求,要求认真执行,其中第一条就是“保护学校及文化古迹名胜,如平市各大学、图书馆、公园及故宫博物馆、西山、香山、(中)南海、北海等名胜,尚需派兵保护,防止偷窃与破坏。在秩序未恢复前,拒绝参观。”同时命令第41军负责警备北平,并要求切实做好入城教育和各项准备工作。【3】12月22日,平津前线司令部宣布了由中央军委起草的“约法八章”,其中第四条规定“保护学校、医院、文化教育机关、体育场所及其他一切公共建筑,任何人不得破坏”。【4】12月28日,北平市军管会公布“入城纪律守则”,要求入城机关和部队“保护自来水、电灯、电话、民教馆、图书馆、文物古迹等公共财产与社会公益机关,不得损坏或搬运其设备,或妨害其工作”。【5】第41军党委在接到警备北平的任务后,立即对全军进行入城政策和纪律教育,明确要求全军:“我全军干部战士,对北平城内的一切城市工商业市政文化、名胜古迹、国家仓库、财产物资及一切公共设施,只准看管,不得动用;只准保护,不得损坏;空手进,空手出,切实做到秋毫无犯。”【6】第41军党委没有答应参观故宫的请求,可视为严格执行入城政策和纪律守则的结果。

第二种结果,即解放军参战将士获准有组织地参观故宫,符合当时的历史情境。在北平围城的过程中,中央军委多次给平津前线司令部发来指示,要求前线部队在战火硝烟中保护故宫等文物古迹。1948年12月15日,中央军委致电平津前线司令部:“请你们通知部队,注意保护清华、燕京等学校及名胜古迹等。”【7】1949年1月16日18时,在等待傅作义做出和平抉择的关键时刻,中央军委再次发来电报,要求:“此次攻城,必须做出精密计划,力求避免破坏故宫、大学及其他著名而有重大价值的文化古迹。你们务必使各纵首长明了,并确守这一点。”【8】解放军前线将士严格遵守中央军委的指示,准备在不得已攻城时倾尽全力保护故宫等文化古迹,甚至不惜多付出鲜血和生命。1948年12月18日晚,有解放军干部深夜拜访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请他在地图上标出北平重要文物和古建筑的方位,以防止炮击的损毁。【9】杨成武后来回忆说:“为了保护北平的名胜古迹和居民安全,我们决心在攻取这座城市的过程中不惜做出重大的牺牲,规定炮火、攻击的矛头一定要避开需要保护的地方。”【10】在玉泉山下的炮兵阵地上,指战员们对射击目标进行精确计算,力争使炮弹准确地落进敌群里,而不落在文物古迹上。【11】幸运的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努力下,北平城内的文物古迹最终因为北平的和平解放,以一种最安全的方式得到完整保存。然而,前线将士倾力保护文物古迹的种种努力,甚至为此不惜做出重大牺牲的决心,足以表明他们是“最可爱的人”,足以在中华民族的文物保护史上写下浓重的一笔。北平解放后,慰问劳苦功高的参战将士,允许他们有组织地参观心仪已久的故宫,既是对北平和平解放的庆祝,又体现了上级对解放军参战将士的关爱,是合乎情理的。

真实的情况

关于解放军参观故宫的两则史料均言之凿凿,加之回忆者本身的特殊身份,似乎都不容置疑。那么,北平解放初期解放军到底有没有参观故宫呢?时任故宫博物院院长的马衡的日记解开了谜团。笔者以《马衡日记》为主要史料,佐以其他史料,对解放军参观故宫的大致经过进行回溯。

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故宫新生了,与故宫一道新生的还有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及全体员工。马衡(1881—1955),字叔平,号凡将斋主人,浙江鄞县人,长期担任故宫博物院院长一职。平津战役期间,年近古稀的马衡从人民意愿和保护文物的角度出发,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邀请,决心留在北平等待解放,并努力使南京方面抢运故宫北平本院珍品文物的计划落空。1949年12月14日,为了防止国民党军队擅自闯入故宫,马衡下令故宫停止对外开放。

1949年2月7日,故宫开始了北平解放后的首次开放,规定逢单日开放中路及内外东路,逢双日开放中路及西路,观众由神武门和东、西华门出入,售票时间为每日9时至16时。2月7日至9日,为庆祝北平和平解放,故宫各门悬挂宫灯并特别半价开放三天。【12】8日,北平市军管会文管会文物部部长尹达与刘新权、舒赛来到故宫,对马衡说:解放军万余人将分期参观故宫,请为筹划。马衡随即召集各部门负责人开会商议,决定从12日开始每日接待1200人,上午9时起接待600人,下午2时起再接待600人。11日,故宫停止对外售票,停止普通参观,特别招待解放军和民主人士参观。12日,即北平各界庆祝解放大会召开的当天,解放军开始来故宫参观。【13】故宫在组织接待工作上给予全力的保证:每天几条路线同时开放,给参观人员发送参观路线图,在各条开放路线张贴文字说明,还组织有关人员进行专门的引导、解说等服务工作。【14】28日应是原计划接待工作截止的时间,考虑到还有两批人要来看,于是将接待时间延至3月5日。3月5日,招待解放军参观工作正式结束。【15】3月9日,故宫恢复对外售票开放。

北平解放初期解放军较大规模地参观故宫一事已确定无疑,不过,又出现一个新问题,即故宫在解放初期招待了多少数量的解放军呢?笔者见到了两种观点,一是《故宫博物院八十年》和《故宫志》二书认为,故宫在前后20多天里共计接待23万余人次【16】;另一是北平市军管会文管会文物部在接管总结报告里指出:“故宫在接管期间首先招待了数万部队参观。”【17】笔者认为,前者数字虽是确数,但很可能是研究者根据《马衡日记》中提到的参观天数与日参观人数相乘而得;文物部的数字虽是约数,但由于文物部参加了参观接待工作,并且与前述周之同提到的参观者的规模(即驻北平城外的解放军营以上干部及第41军)比较吻合,应是比较准确的。因此,文物部的数字是比较可信的。

一点感想

仔细推敲起来,文前提到的两则史料貌似相左,其实并不相左。对于北平解放初期解放军较大规模地参观故宫一事,时任第41军政委的莫文骅不可能不知道,也不可能忘得一干二净。那么,他为什么在回忆录中只提到第41军党委没有答应参观故宫的请求一事,而没有述及参观故宫一事呢?这很可能与回忆录具体的形成过程密切相关。

在回忆录的形成过程中,回忆者常常根据一定的中心主题来选择、剪裁回忆素材,从而造成了对其他一些非中心、非主题素材的忽略。莫文骅的回忆录《回忆解放北平前后》,重在表现第41军怎样严格遵守中央军委的指示参加平津战役,怎样在北平解放前夕严格执行中央军委和平津前线司令部的指示认真做好警备北平的准备工作,怎样在接管北平的具体工作中严格执行党的入城纪律和城市政策。第41军党委没有答应参观故宫的请求,应该确有其事,并且被选择作为第41军严格遵守入城纪律的案例而写入《回忆解放北平前后》一书。同时,解放军后来参观故宫一事,却因为与回忆录的主题关系不大,被回忆者无意识地忽略了。巧合的是,行文至此,笔者竟然发现了莫文骅本人于1949年4月撰写的《北平警备工作经验总结》。“总结”明确提到了解放军参观故宫的事情:“北平是中外闻名的古都,名胜古迹多,由东北进关及学习政策时,一部分人即露出有逛逛思想。……但在方法上,以有组织的解决为最好。我们在两月中,有组织的集体参观故宫,看一次平剧及洗一次澡,部队反映还好。”【18】显然,研究者在《回忆解放北平前后》中看到的第41军党委没有答应参观故宫的请求一事,仅是“冰山一角”,而不是事情的全貌。

回忆者在形成回忆录时对非中心、非主题素材的忽略,使呈现在研究者面前的回忆材料多了一层面纱,容易引起研究者的误读。当然,仅就《回忆解放北平前后》一书而言,误读的产生,不是回忆者的问题,而恰恰说明研究者要用正确的方法来对待回忆材料。回忆材料是研究中共历史,尤其是新民主义革命时期中共历史的重要的一手资料。与档案、日记、报刊等资料相比,回忆材料可以提供更丰富、更饱满、更鲜活的历史细节,为其他史料所不能替代,具有独特的价值。然而,正如党史专家反复告诫的那样,对待回忆材料一定要慎重。张静如先生指出,回忆材料因为“记忆不准”、“有意掩饰”、“推责任”、“锦上添花”、“信口开河”、“移花接木”等原因,其准确性受到影响,要“慎用”,要“辨真伪”,要“用其他文字材料‘围攻’某一回忆材料”。【19】本文所提到的莫文骅的回忆材料,虽然还没有发现因为上述因素而影响回忆材料准确性的问题,但回忆者无意识地忽略却给研究者设了一个“圈套”,若贸然使用,定会贻笑大方。然而,本文的例子也表明,研究者只有在与多个回忆材料的比对中,在与档案、日记、报刊的互相印证中,才能确认回忆材料的准确与否,然后才可以大胆放心地使用。

使用回忆材料要慎重,并不是说回忆材料不能用。回忆材料能弥补其他一手资料的不足,仍然是研究中共历史的重要资料。就解放军参观故宫一事而言,参观的决定是怎样制定的,参观的过程和纪律如何,有哪些重要的历史细节,参观之后有什么感想。这些问题的解决,恐怕更多地需要亲历者比较详实、准确的回忆材料来解答了。

--------------------------

【1】莫文骅:《回忆解放北平前后》,北京出版社1982年版,第96、97页。

【2】周之同:《1949年,担任北平警备任务的日子》,《纵横》2009年第2期 。

【3】黄瑶主编:《罗荣桓年谱》,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657页。

【4】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平津战役》,解放军出版社1991年版,第206页。

【5】北京市档案馆编:《北平和平解放前后》,北京出版社1988年版,第82页。

【6】莫文骅:《回忆解放北平前后》,北京出版社1982年版,第59页。

【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一八九三-一九四九)》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471页。

【8】北京市档案馆编:《北平和平解放前后》,北京出版社1988年版,第40页。

【9】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的发言》,《人民日报》1957年7月14日第2版。

【10】《杨成武回忆录》下册,解放军出版社1990年版,第281页。

【11】莫文骅:《回忆解放北平前后》,北京出版社1982年版,第54页。

【12】故宫博物院编:《故宫博物院八十年》,紫禁城出版社2005年版,第74页。

【13】马衡:《马衡日记附诗抄——1949年前后的故宫》,紫禁城出版社2006年版,第43页。

【14】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故宫志》,北京出版社2005年版,第705页。

【15】马衡:《马衡日记附诗抄——1949年前后的故宫》,紫禁城出版社2006年版,第47、48页。

【16】故宫博物院编:《故宫博物院八十年》,紫禁城出版社2005年版,第74页;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故宫志》,北京出版社2005年版,第705页。

【17】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北京市档案馆编:《北平的和平接管》,北京出版社1993年版,第474页。

【18】莫文骅:《北平警备工作经验总结(1949年4月13日)》,《北京档案史料》1994年第1期。

【19】张静如:《张静如文集》续一,海天出版社2009年版,第246-249页。

(李自华)

该文原载《党史研究与教学》2011年 第05期

(文章来源: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

责任编辑:魏超(QN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