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纪念馆讲解员羊芳
把最美的瞬间告诉更多人
在北川老县城遗址旁的任家坪,矗立着“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2013年5月开馆至今,这里迎来了无数中外参观者,向全世界传递着中国人民抗震救灾的伟大精神。
“年轻人喜欢热闹的地方,这里有些偏僻。”任家坪距离新北川有半个多小时的车程,到绵阳市区要将近两个小时。羊芳坦言,每天在这里工作,出门就是山,感到寂寞是常有的事。
羊芳不是北川人,她的家在绵阳。来纪念馆之前,羊芳一直在绵阳南郊机场实习。有一天,她接到南郊机场通知她回去上班的电话;羊芳喜欢看书、写作,大学的老师也为她介绍过报社的工作。当时,很多灾民就住在任家坪的板房里。“虽然我没有直接经历那次灾难,但每次走进板房和他们交流,灾难给他们带来的伤痛都深深触动着我。”
就在需要做出抉择的时刻,原本还有摇摆的羊芳突然产生了明确的念头:不想走了,要留下来。“作为讲解员,抗震救灾中感人的故事打动着参观者,也随时打动着我,人最真、最美的瞬间都定格在那一刻。我想把这一切告诉给其他人,讲述故事,传递精神,普及知识……”
羊芳坦言,每一次参观和解说,都是一场震动心灵的旅程。“刚开始,一个人坐在那儿的时候,经常会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突然哭起来,没有缘由地……”羊芳说,纪念馆在讲解员的心理疏导方面做了很多工作,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慢慢可以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了。
每逢法定节假日,就是羊芳和同事们最忙的时候。“有一次打电话,听到妈妈声音不对,才知道她已经生病很久了。节假日的时候我永远不在他们身边,我欠他们太多了。”
现在,羊芳是“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的5个四星讲解员之一,也是讲解员团队里资格最老的一个。与纪念馆一同走过这些年,羊芳说,她最大的精神动力来自自我价值的不断实现,那就是让每一个听过她解说的人都收获一份理解,让抗震的精神和防灾的意识深入到每个人的心中。
“长大我当空降兵”的什邡市湔氐镇程强
成了全连最年轻伞训教员
“大地震发生之前,我的家乡什邡市湔氐镇风景秀丽;地震后,这里成了一片面目狰狞的废墟。然而在那漫天尘埃中,让我震撼的不只是灾难本身,而是数万解放军如天兵降落在我们面前。虽然我看到的只是一个个背影,但我知道他们的名字叫空降兵!”
4月中旬,当记者来到四川什邡市寻找当年那个穿着白衬衫、整天跟着解放军救援队跑的小男孩程强时,他却不在家。程强的父母自豪地告诉记者,程强2013年9月光荣入伍,如愿当上了空降兵,现任空降兵军某旅模范空降兵连黄继光班班长。
空降兵军某旅模范空降兵连黄继光班,不正是大地震发生后降落什邡市重灾区的那支队伍吗?
程强在电话中说:“是的!空降兵部队身上那种不怕牺牲抢险救灾的精神鞭策我做一个光荣的战士。我听说空降兵中有一位名叫肖亮,他当时是空降兵某团黄继光生前所在营营长。地震中,他自家房屋塌了,父亲失踪了,作为军人的他没有任何犹豫,第一个递交请战书,第一批带部队奔赴救援战场。虽然大地震后,至今没找到这位英雄,但是,他是我心中一面不倒的旗帜。”
在当时72小时的黄金救援时间里,空降兵部队从湔氐镇的废墟中救出几十条生命。三个月之后,救援告一段落,97天没有休息的黄继光班要返回营区。临行时,道路两旁挤满了送别的人群,刚上小学五年级的程强就在送别的人群中,他双手高举着一条横幅,上面写着“长大我当空降兵”。
2013年,高中二年级的程强偶然了解到当年征兵的兵种中有空降兵。他兴奋得一夜未眠。部队在远离家乡的武汉,17岁的程强不怕路途远,独自坐上火车奔赴绿色军营。
“空降兵的训练异常艰苦,很多初来的学员都坚持不住。”程强说,“刚来时,没想到训练那么苦,胃疼、头晕、呕吐,我一个七尺男儿,曾经还躲在被子里哭呢。”但是心中那抹绿色背影鼓舞着他。寒来暑往,4年多过去了,当年的灾区小男孩,如今凭借过硬素质,已经通过伞训教练员的考核,进入“黄继光班”,不仅成为全连最年轻的伞训教员,就在5个月前,还当上了“黄继光班”的班长。“战士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无问西东!”他说。
汶川映秀东村“茶祥子”当家人蒋维明
“荒荒茶”变成了宝
汶川映秀东村有个喝茶摆龙门阵(聊天)的地儿,周边的人都知道。那处醒目的羌碉建筑就是蒋维明的“茶祥子”制茶坊。汶川及周边往来映秀办事儿的人、全国前来映秀旅游参观的游客,很多都会来这儿歇歇脚、喝杯茶。
茶免费。在茶水摊前坐下,身着藏青色工服的蒋维明回忆,地震当天,他是从北京一家宾馆的电视里得知这个揪心的消息的。
“我的父亲当时住在都江堰青城山后山的三间瓦房里,距离震中只有15公里,地震发生时,父亲被房屋倒塌的气浪推了出来,平安无事。”蒋维明感慨地说,当时是哪些人民子弟兵帮忙清理废墟,又是哪个人民子弟兵把父亲从灾区背出来,事后想去感谢也不可能找到人。“门口摆这么一个茶摊,不指望当年帮忙的人能喝上一口,只为尽一份感恩之心。”
茶是映秀当地的茶,茶汤醇厚,入口回甘。映秀茶产业历史悠久,全镇有百年老茶树20余万株。汶川地震后,映秀茶产业严重受损,分布在映秀山上无人采摘的茶成了“荒荒茶”。
2012年,阿坝州规划映秀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文化创意园,希望做强当地茶产业,蒋维明抓住了机会。
来到映秀,蒋维明便背起帐篷,上山寻好茶。在映秀东村老乡的帮助下,经过3个多月的翻山越岭,他终于在映秀境内的山坡上发现了零散分布着的大量老茶树。全映秀大概有2000多亩,绝大多数都是没人采摘的“荒荒茶”。“如果出价收购,老百姓会不会愿意采来卖呢?”蒋维明走村串户,得到村民肯定的回答。
6年来,“荒荒茶”在蒋维明手中变成了宝。以“荒荒茶”为原料研制、加工而成的“大土司”黑茶,还曾在2017年受邀参与“盛世公主号”海上丝绸之路首航活动,成为那次活动中唯一展示的“中国茶”。
如今,当地越来越多留守老人加入采茶队伍。从蒋维明提供的收茶记录上看,采茶户户均每年可增收5000元到1.5万元。而蒋维明思考更多的,是通过发展映秀茶产业培养更多采茶制茶工人,甚至是制茶匠人,让映秀茶农增收致富的路子走得更远。
“这些天来这里打听故事的一拨接一拨,十年了,该过去的总会过去。看看眼前这些情景,可以说现在这里只有恬适的生活,没有故事里的那些苦难。”
北川交警队女辅警杨振
在交警大家庭
找到阳光和自信
“我原名杨震,是父母为了纪念我1986年在地震中出生。长大后名字改成‘杨振’,当时没有特别的用意,现在我想,也是为了新北川的振兴!”
2008年7月20日,“5·12”地震2个多月后,杨振在网上看到了天府早报记者党青“寻找女英雄”的博文,她联系到党青,并把一篇《我相信我能坚强站起来》的自述发给对方。在自述的末尾,她写下了上面的内容。
十年前的大地震中,在曲山小学实习的杨振因为带学生到县委礼堂给北川青年创业大赛颁奖大会表演节目而逃过一劫。这场一再推迟的颁奖大会,被认为拯救了一批北川的精英。
灾难发生后,礼堂内幸免于难的300多人和陆续从县城废墟中逃来的群众聚在一起。面对随时可能发生的滑坡、垮塌、余震危险,在场的县委副书记蒲方方决定组织大家转移。杨振自告奋勇,成了12人逃生路线侦查小组中唯一的女性。随后,她又担任了撤退小组的临时组长,走在最前面,搀扶着重伤员转移到安全的地方。
地震毁灭了老北川,也让杨振永远失去了挚爱的双亲。“我一直被父母捧在手心里,衣食无忧,从来没有这么大的悲痛降临到我身上。”她有意无意地把自己和外界隔绝起来,不愿意参加社交活动,尤其不喜欢看到一大家子人坐在一起吃饭。她觉得自己的心态出了问题。
2013年,北川公安局交警大队招聘文秘,看到通知,杨振报了名。
在交警队上了几天班,一天下午,杨振和交警队办公室主任李远梅聊了起来。得知对方也是老北川人,5年前那场地震自然成了回避不开的话题。听说了杨振的家庭情况,李远梅说:“现在既然来了单位,单位就是你的家,有啥事就给我们说。”
“地震后那几年,不管是谁,包括亲戚,从没有谁突然让我产生那么强的一种归属感。”就是李远梅这么一句看上去普普通通的“客套话”,让杨振瞬间打开了心结。
杨振全身心地投入到了交警队的工作当中,她连续4年被绵阳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北川县公安局评为“优秀警务辅助人员”。在交警队的大家庭里,杨振又找回了曾经那个阳光、自信的自己。
因为专业不对口,杨振无法考取交警队的正式编制,始终是一名临聘人员,但她很满意现在的生活,因为这是她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来的。
汶川映秀镇农家乐主人杨和江
每天一睁眼
就想看到两个娃
地震发生的那个午后,家中的妻子正带着两个娃睡午觉。当装砂工杨和江从晃动的河滩里站起身来的时候,他的家已被夷为平地。
地震大约半年之后,在离映秀镇150公里外的简阳市,在广东打工的谢丽珍从幺爸(小叔叔)口中听说了这个悲伤的故事。
“我听了之后就想见见这个男人,心想这么一个勤劳踏实的好人,怎么就摊上了这么大的变故?”坐在自己的农家乐里,谢丽珍回忆说。
2009年2月,谢丽珍来到映秀,和杨和江见了第一面。那年,映秀震后重建如火如荼。杨和江每天和广东援建队伍一起修建板房,早出晚归。白天正常忙工作,晚上一个人喝酒喝到烂醉才入睡。看破杨和江伪装出来的“正常状态”,谢丽珍开始挂心这个男人,经常给杨和江打电话,有开心的事就跟他说。
汶川地震一周年之前,谢丽珍又来了一趟映秀。5月12日当天,几乎每个人都在为祭礼做准备,杨和江却把自己关在板房里喝了很多酒,直到晚间祭礼仪式开始,从板房传出来的哭声,彻底击中了谢丽珍心中最柔软的部分。
2009年夏季的某一天,杨和江的妈妈和谢丽珍聊天,突然说“不如你俩就把事情定下来吧”。“当时觉得很突然,但心里还是挺高兴的。”谢丽珍两颊泛红地说,杨和江的经历,让她觉得生命有时很脆弱,应该珍惜眼前的生活。杨和江改变了她,她也想通过自己的行动让杨和江过上新的生活。
婚后第三年,他们把自家房子拿出几间来当旅馆。“没想到生意特别旺,游客根本住不下。我们又租下了别人家的房子,改装成农家乐客栈。”杨和江说,每逢节假日,农家乐一天要招待四五百人,每天收入在2000元至3000元。
在自家的农家乐里,杨和江既是老板也是大厨,客人多的时候,他要一直忙碌到下午3点才有工夫坐下来喝杯茶。尽管谈起过去那段悲伤的过往时,他的眼圈微红,但说起未来的打算,他的想法充满阳光。“现在来映秀的游客越来越多,我就想守着两个娃娃在家门口把生意做好,每天早上醒来就可以看见两个娃娃。”杨和江说。
杨和江和谢丽珍的两个女儿,大的8岁,小的3岁半。谢丽珍说:“有了两个娃之后,每逢祭祀,我们都会带上两个娃娃,我只想告诉云大姐(杨和江以前的妻子),我们会把日子过得越来越好。”
汶川地震纪念馆讲解员羊芳
把最美的瞬间告诉更多人
在北川老县城遗址旁的任家坪,矗立着“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2013年5月开馆至今,这里迎来了无数中外参观者,向全世界传递着中国人民抗震救灾的伟大精神。
“年轻人喜欢热闹的地方,这里有些偏僻。”任家坪距离新北川有半个多小时的车程,到绵阳市区要将近两个小时。羊芳坦言,每天在这里工作,出门就是山,感到寂寞是常有的事。
羊芳不是北川人,她的家在绵阳。来纪念馆之前,羊芳一直在绵阳南郊机场实习。有一天,她接到南郊机场通知她回去上班的电话;羊芳喜欢看书、写作,大学的老师也为她介绍过报社的工作。当时,很多灾民就住在任家坪的板房里。“虽然我没有直接经历那次灾难,但每次走进板房和他们交流,灾难给他们带来的伤痛都深深触动着我。”
就在需要做出抉择的时刻,原本还有摇摆的羊芳突然产生了明确的念头:不想走了,要留下来。“作为讲解员,抗震救灾中感人的故事打动着参观者,也随时打动着我,人最真、最美的瞬间都定格在那一刻。我想把这一切告诉给其他人,讲述故事,传递精神,普及知识……”
羊芳坦言,每一次参观和解说,都是一场震动心灵的旅程。“刚开始,一个人坐在那儿的时候,经常会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突然哭起来,没有缘由地……”羊芳说,纪念馆在讲解员的心理疏导方面做了很多工作,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慢慢可以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了。
每逢法定节假日,就是羊芳和同事们最忙的时候。“有一次打电话,听到妈妈声音不对,才知道她已经生病很久了。节假日的时候我永远不在他们身边,我欠他们太多了。”
现在,羊芳是“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的5个四星讲解员之一,也是讲解员团队里资格最老的一个。与纪念馆一同走过这些年,羊芳说,她最大的精神动力来自自我价值的不断实现,那就是让每一个听过她解说的人都收获一份理解,让抗震的精神和防灾的意识深入到每个人的心中。
“长大我当空降兵”的什邡市湔氐镇程强
成了全连最年轻伞训教员
“大地震发生之前,我的家乡什邡市湔氐镇风景秀丽;地震后,这里成了一片面目狰狞的废墟。然而在那漫天尘埃中,让我震撼的不只是灾难本身,而是数万解放军如天兵降落在我们面前。虽然我看到的只是一个个背影,但我知道他们的名字叫空降兵!”
4月中旬,当记者来到四川什邡市寻找当年那个穿着白衬衫、整天跟着解放军救援队跑的小男孩程强时,他却不在家。程强的父母自豪地告诉记者,程强2013年9月光荣入伍,如愿当上了空降兵,现任空降兵军某旅模范空降兵连黄继光班班长。
空降兵军某旅模范空降兵连黄继光班,不正是大地震发生后降落什邡市重灾区的那支队伍吗?
程强在电话中说:“是的!空降兵部队身上那种不怕牺牲抢险救灾的精神鞭策我做一个光荣的战士。我听说空降兵中有一位名叫肖亮,他当时是空降兵某团黄继光生前所在营营长。地震中,他自家房屋塌了,父亲失踪了,作为军人的他没有任何犹豫,第一个递交请战书,第一批带部队奔赴救援战场。虽然大地震后,至今没找到这位英雄,但是,他是我心中一面不倒的旗帜。”
在当时72小时的黄金救援时间里,空降兵部队从湔氐镇的废墟中救出几十条生命。三个月之后,救援告一段落,97天没有休息的黄继光班要返回营区。临行时,道路两旁挤满了送别的人群,刚上小学五年级的程强就在送别的人群中,他双手高举着一条横幅,上面写着“长大我当空降兵”。
2013年,高中二年级的程强偶然了解到当年征兵的兵种中有空降兵。他兴奋得一夜未眠。部队在远离家乡的武汉,17岁的程强不怕路途远,独自坐上火车奔赴绿色军营。
“空降兵的训练异常艰苦,很多初来的学员都坚持不住。”程强说,“刚来时,没想到训练那么苦,胃疼、头晕、呕吐,我一个七尺男儿,曾经还躲在被子里哭呢。”但是心中那抹绿色背影鼓舞着他。寒来暑往,4年多过去了,当年的灾区小男孩,如今凭借过硬素质,已经通过伞训教练员的考核,进入“黄继光班”,不仅成为全连最年轻的伞训教员,就在5个月前,还当上了“黄继光班”的班长。“战士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无问西东!”他说。
汶川映秀东村“茶祥子”当家人蒋维明
“荒荒茶”变成了宝
汶川映秀东村有个喝茶摆龙门阵(聊天)的地儿,周边的人都知道。那处醒目的羌碉建筑就是蒋维明的“茶祥子”制茶坊。汶川及周边往来映秀办事儿的人、全国前来映秀旅游参观的游客,很多都会来这儿歇歇脚、喝杯茶。
茶免费。在茶水摊前坐下,身着藏青色工服的蒋维明回忆,地震当天,他是从北京一家宾馆的电视里得知这个揪心的消息的。
“我的父亲当时住在都江堰青城山后山的三间瓦房里,距离震中只有15公里,地震发生时,父亲被房屋倒塌的气浪推了出来,平安无事。”蒋维明感慨地说,当时是哪些人民子弟兵帮忙清理废墟,又是哪个人民子弟兵把父亲从灾区背出来,事后想去感谢也不可能找到人。“门口摆这么一个茶摊,不指望当年帮忙的人能喝上一口,只为尽一份感恩之心。”
茶是映秀当地的茶,茶汤醇厚,入口回甘。映秀茶产业历史悠久,全镇有百年老茶树20余万株。汶川地震后,映秀茶产业严重受损,分布在映秀山上无人采摘的茶成了“荒荒茶”。
2012年,阿坝州规划映秀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文化创意园,希望做强当地茶产业,蒋维明抓住了机会。
来到映秀,蒋维明便背起帐篷,上山寻好茶。在映秀东村老乡的帮助下,经过3个多月的翻山越岭,他终于在映秀境内的山坡上发现了零散分布着的大量老茶树。全映秀大概有2000多亩,绝大多数都是没人采摘的“荒荒茶”。“如果出价收购,老百姓会不会愿意采来卖呢?”蒋维明走村串户,得到村民肯定的回答。
6年来,“荒荒茶”在蒋维明手中变成了宝。以“荒荒茶”为原料研制、加工而成的“大土司”黑茶,还曾在2017年受邀参与“盛世公主号”海上丝绸之路首航活动,成为那次活动中唯一展示的“中国茶”。
如今,当地越来越多留守老人加入采茶队伍。从蒋维明提供的收茶记录上看,采茶户户均每年可增收5000元到1.5万元。而蒋维明思考更多的,是通过发展映秀茶产业培养更多采茶制茶工人,甚至是制茶匠人,让映秀茶农增收致富的路子走得更远。
“这些天来这里打听故事的一拨接一拨,十年了,该过去的总会过去。看看眼前这些情景,可以说现在这里只有恬适的生活,没有故事里的那些苦难。”
北川交警队女辅警杨振
在交警大家庭
找到阳光和自信
“我原名杨震,是父母为了纪念我1986年在地震中出生。长大后名字改成‘杨振’,当时没有特别的用意,现在我想,也是为了新北川的振兴!”
2008年7月20日,“5·12”地震2个多月后,杨振在网上看到了天府早报记者党青“寻找女英雄”的博文,她联系到党青,并把一篇《我相信我能坚强站起来》的自述发给对方。在自述的末尾,她写下了上面的内容。
十年前的大地震中,在曲山小学实习的杨振因为带学生到县委礼堂给北川青年创业大赛颁奖大会表演节目而逃过一劫。这场一再推迟的颁奖大会,被认为拯救了一批北川的精英。
灾难发生后,礼堂内幸免于难的300多人和陆续从县城废墟中逃来的群众聚在一起。面对随时可能发生的滑坡、垮塌、余震危险,在场的县委副书记蒲方方决定组织大家转移。杨振自告奋勇,成了12人逃生路线侦查小组中唯一的女性。随后,她又担任了撤退小组的临时组长,走在最前面,搀扶着重伤员转移到安全的地方。
地震毁灭了老北川,也让杨振永远失去了挚爱的双亲。“我一直被父母捧在手心里,衣食无忧,从来没有这么大的悲痛降临到我身上。”她有意无意地把自己和外界隔绝起来,不愿意参加社交活动,尤其不喜欢看到一大家子人坐在一起吃饭。她觉得自己的心态出了问题。
2013年,北川公安局交警大队招聘文秘,看到通知,杨振报了名。
在交警队上了几天班,一天下午,杨振和交警队办公室主任李远梅聊了起来。得知对方也是老北川人,5年前那场地震自然成了回避不开的话题。听说了杨振的家庭情况,李远梅说:“现在既然来了单位,单位就是你的家,有啥事就给我们说。”
“地震后那几年,不管是谁,包括亲戚,从没有谁突然让我产生那么强的一种归属感。”就是李远梅这么一句看上去普普通通的“客套话”,让杨振瞬间打开了心结。
杨振全身心地投入到了交警队的工作当中,她连续4年被绵阳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北川县公安局评为“优秀警务辅助人员”。在交警队的大家庭里,杨振又找回了曾经那个阳光、自信的自己。
因为专业不对口,杨振无法考取交警队的正式编制,始终是一名临聘人员,但她很满意现在的生活,因为这是她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来的。
汶川映秀镇农家乐主人杨和江
每天一睁眼
就想看到两个娃
地震发生的那个午后,家中的妻子正带着两个娃睡午觉。当装砂工杨和江从晃动的河滩里站起身来的时候,他的家已被夷为平地。
地震大约半年之后,在离映秀镇150公里外的简阳市,在广东打工的谢丽珍从幺爸(小叔叔)口中听说了这个悲伤的故事。
“我听了之后就想见见这个男人,心想这么一个勤劳踏实的好人,怎么就摊上了这么大的变故?”坐在自己的农家乐里,谢丽珍回忆说。
2009年2月,谢丽珍来到映秀,和杨和江见了第一面。那年,映秀震后重建如火如荼。杨和江每天和广东援建队伍一起修建板房,早出晚归。白天正常忙工作,晚上一个人喝酒喝到烂醉才入睡。看破杨和江伪装出来的“正常状态”,谢丽珍开始挂心这个男人,经常给杨和江打电话,有开心的事就跟他说。
汶川地震一周年之前,谢丽珍又来了一趟映秀。5月12日当天,几乎每个人都在为祭礼做准备,杨和江却把自己关在板房里喝了很多酒,直到晚间祭礼仪式开始,从板房传出来的哭声,彻底击中了谢丽珍心中最柔软的部分。
2009年夏季的某一天,杨和江的妈妈和谢丽珍聊天,突然说“不如你俩就把事情定下来吧”。“当时觉得很突然,但心里还是挺高兴的。”谢丽珍两颊泛红地说,杨和江的经历,让她觉得生命有时很脆弱,应该珍惜眼前的生活。杨和江改变了她,她也想通过自己的行动让杨和江过上新的生活。
婚后第三年,他们把自家房子拿出几间来当旅馆。“没想到生意特别旺,游客根本住不下。我们又租下了别人家的房子,改装成农家乐客栈。”杨和江说,每逢节假日,农家乐一天要招待四五百人,每天收入在2000元至3000元。
在自家的农家乐里,杨和江既是老板也是大厨,客人多的时候,他要一直忙碌到下午3点才有工夫坐下来喝杯茶。尽管谈起过去那段悲伤的过往时,他的眼圈微红,但说起未来的打算,他的想法充满阳光。“现在来映秀的游客越来越多,我就想守着两个娃娃在家门口把生意做好,每天早上醒来就可以看见两个娃娃。”杨和江说。
杨和江和谢丽珍的两个女儿,大的8岁,小的3岁半。谢丽珍说:“有了两个娃之后,每逢祭祀,我们都会带上两个娃娃,我只想告诉云大姐(杨和江以前的妻子),我们会把日子过得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