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北京团开放团组接受中外记者集体采访 陈吉宁谈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2019-03-08 05:34 北京日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全国人大北京团开放团组接受中外记者集体采访

3月7日上午,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北京团举行开放团组全体会议。会后,北京市委副书记、市长陈吉宁,副市长、北京冬奥组委执行副主席张建东,清华大学校长邱勇等9位代表现场接受58家中外媒体、98名记者的集体采访,对记者提出的京津冀协同发展、冬奥会筹办、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等热点问题有问必答,亮点纷呈。

京津冀协同发展:

未来将在三个方面重点部署

首个问题就提给陈吉宁代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问,北京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进展如何,下一步重点发力领域有哪些。

陈吉宁介绍,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和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北京市认真贯彻落实,重点做了四件事:

一是编制和实施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新版总规进一步明确“四个中心”的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把首都发展放到京津冀协同的大战略中谋划,也是全国第一个减量发展的规划。二是大力推进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制定实施严格的新增产业禁限目录,同时抓紧补充社区菜店、早点、理发等便民服务。三是高水平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一期工程完工,首批搬迁35个部门、1.2万人全部入驻。四是加快交通、生态、产业三个重点领域率先实现突破。

陈吉宁说,未来我们将在三个方面重点部署工作。一是要紧紧抓住疏解非首都功能“牛鼻子”不放松。坚决落实好城市总规,严控增量和疏解存量相结合,内部功能重组和向外疏解转移双向发力。二是高质量推动城市副中心规划建设。创新体制机制,优化城市副中心功能,坚持“四个统一”,推动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向廊坊北三县延伸布局。三是推动重点领域合作。深入对接支持雄安新区建设,推动交通一体化发展,强化生态环境联防联治联控。

陈吉宁说,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大标志性工程——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将于2019年6月30日竣工,9月底通航。我们正在全力以赴工作,确保如期投入使用。

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重点解决顶尖创新要素高度厚度不足问题

在回答今日俄罗斯国际通讯社记者关于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问题时,陈吉宁说:“北京是全国科技人才资源最密集的地区,也是创新创业最活跃的城市。”

陈吉宁介绍,前一阶段,北京在科创中心建设方面着重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建立更加开放融合、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他说,我们推动各创新主体打破孤立,深度融合;组建新型研发机构,形成稳定支持机制和开放用人模式,鼓励做长期性、战略性重大课题研究;建立300亿元规模的科技创新母基金,专注硬科技和创新早期,解决耐心资本、长期资本不足的问题;实施一系列人才政策,在创新链上拓宽人才宽度,将工程师、知识产权律师、产品经理等都纳入人才范畴。

陈吉宁说,我们重点解决的第二个问题是做好科技发展区域布局。北京市狠抓“三城一区”建设,中关村科学城的工作重点是深化改革,优化创新文化和创新生态;怀柔科学城主要解决长远的科学布局和城市布局问题;未来科学城主要是激发创新活力;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重在对接“三城”科技成果转化,做强创新型产业集群。

陈吉宁介绍,第三个重点解决的是科技成果转化问题,促进高精尖产业发展。出台了十个高精尖产业发展指导意见,进一步制订了5G、人工智能、医药健康、智能网联汽车等产业发展行动计划和方案。

“北京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面临许多新挑战,突出问题是顶尖创新要素的高度和厚度不足。”陈吉宁说,下一步,我们将强化战略布局,做好领域布局,保持科技前沿发展领域内技术路线的多样性;做好平台布局,推动科研基础设施开放共享,减少单个主体的创新成本;做好产业布局,在创新要素上加强聚焦,形成人才厚度,加速实现产业化。聚焦解决人才问题,面向全球引进国际顶尖人才,注重青年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

陈吉宁说,北京将不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促进不同类型创新主体融合,提高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在服务上处理好政府与市场、与学术的关系,培养一批爱科技、懂创新、会服务的专业化机构和人才;在生态上增强对全球创新资源的开放和聚集能力,促进科学家、企业家、投资者、工程师深度合作,形成“要素聚合、主体协同、文化融合、环境友好”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

清华大学校长邱勇、小米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雷军、联想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杨元庆等代表也就创新发展相关问题回答提问。

邱勇说,大学在推进原始创新方面有人才、基础研究和学科优势,应完善学术评价体系,倡导坚守诚信、崇尚创新、鼓励探索、勇于担当、宽容失败的学术文化,鼓励教师做真正有价值、有长远意义的工作。积极推进学科交叉,打破学科壁垒,鼓励老师跨学科、跨院系兼职,灵活开展跨学科学术研究;推动校企合作,建立新型的产学研合作体系,校企合作要在强调问题导向的同时,实现从产业需求到技术开发、到基础研究的多层次合作。

雷军说,作为新一代网络基础设施,5G网络的开通必将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动能。除了应用在通讯和智能手机,5G会把云计算、智慧城市、智慧医疗、无人驾驶、车联网、物联网等各个技术领域融合起来,有着巨大的想象空间。

杨元庆也表示,通过5G技术可以把更多的智能物联设备和传感器连接到网络上,借助大数据技术对行业过去的知识经验和流程进行学习,并在此基础上改进提升,形成行业智能,这就是政府工作报告里的“智能+”。通过促进工业智联网与人工智能技术、传统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可以释放更多的效率红利,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冬奥筹办:

重心向场馆运行管理转移

“北京冬奥会的脚步已越来越近,今年是冬奥会筹办工作承上启下、攻坚突破的关键之年。”张建东代表在回答问题时介绍,当前筹办工作重心将在继续做好场馆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向场馆运行管理转移。

他说,当前场馆和基础设施建设进展顺利,国家速滑馆主体环梁结构和屋顶索网结构工程已完成,国家体育馆、国家游泳中心、首都体育馆改造工程也已全面启动。延庆赛区高山滑雪中心、雪车雪橇中心都已开始赛道、缆车和造雪系统的施工,7.9公里的综合管廊已经全线贯通。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将在今年10月份达到测试赛要求,其他竞赛场馆在2020年都会陆续完工,满足测试赛的要求。

张建东介绍,冬奥场馆和基础设施建设注重突出绿色、科技、可持续。新建的冰上项目场馆和非竞赛场馆都将达到绿色建筑三星标准,高新技术在场馆运行中将得到大量运用,比如国家速滑馆将为运动员提供计时计速等全方位的运动数据服务,为观众提供智能座位引导、实时赛事解析等观赛服务。

“我们的冬奥会场馆硬件都是国际一流的,但只有做好场馆运行才能使其功能充分发挥出来。”张建东说,我们正深入推进场馆化的工作,把工作人员的岗位、职能以及各客户群运行的流线,各种设备、功能用房与场馆建筑结合起来进行设计。当前我们选择北京赛区的国家游泳中心、延庆赛区的高山滑雪中心和张家口赛区的云顶滑雪公园作为示范场馆来编制场馆运行计划,据此进一步制定可推广、可复制的运行模式。

他还介绍,“相约北京”系列测试赛将从2020年2月一直持续到2021年上半年,北京冬奥组委将进一步细化测试工作的目标和内容,推进组建各单项体育赛事的组委会,建立场馆的运行团队,确保测试赛前相关的场馆到位、人员到位、保障到位。

优化营商环境:

举措还会有3.0版、4.0版

在回答有关营商环境方面的问题时,北京市发改委主任谈绪祥代表说:“北京营商环境的改革是全面的、深入的,不单是政府职能的转变,还包括被动审批和主动服务以及面向社会公共服务全方位领域的改革。在落实好营商环境改革2.0版的基础上,以后还会久久为功,有3.0版、4.0版措施出台。”

他介绍,2018年北京市营商环境改革取得了突出成绩,在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报告中,中国排名大幅跃升32位,作为样本城市的北京作出了突出贡献,同时在全国营商环境22个试评价城市中排名第一。

谈绪祥说,2019年北京市营商环境改革重点推进四个方面,主要是做好“四个坚持”:坚持以用户体验、用户获得感为标准,从政府端菜到企业点菜;坚持对标国际一流,用国际规则和先进理念继续深化营商环境改革各项指标;坚持务求实效,出台再多的措施都要强化落地,要聚焦全部环节的贯通和政策实施效果;坚持改革创新,围绕政府职能转变,放弃小修小补,更多地放在大刀阔斧的改革和流程再造上,以取得更大的效果。

老城保护:

将现代生活引入老胡同

“老胡同如何才能实现新生活?”在回答北京日报记者提问时,东城区委书记夏林茂代表介绍,我们坚持“老胡同”和“现代生活”这七个字的基本原则,做好老城保护的大文章。

他说,东城区坚持规划引领,扎实推进老城的整体保护复兴。2019年市级有关部门正在编制核心区的控规,编制老城区的整体保护规划,东城区正在积极配合。同时,东城为每个街道配备若干个责任规划师,并让他们全程参与到老城的保护当中去,参与到街巷的设计和实施,保障规划真正落地。

夏林茂说,要留住老北京的乡愁和记忆,就要保护好老城的文化底蕴,除了加强文物建筑、名人故居、会馆、四合院等的保护利用,保护胡同肌理,东城区还深入挖掘老城胡同文化的内涵,把东城的老字号、老物件、非物质文化遗产组织起来,让它活起来、动起来,讲好老城故事。

夏林茂介绍,2019年东城区将以街区更新为抓手,统筹做好老城保护和民生改善工作。把南锣鼓巷地区的四条胡同作为今年改造提升的重点,在雨儿胡同和前门东区把“共生院”模式进一步细化,实现建筑共生、居民共生、文化共生,对前门、王府井、东四、崇雍大街等地区周围成片区地进行改造,一个街区一个街区地干。

“在保护老胡同文化的同时不要忘了改善居民的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夏林茂说,今年我们将建设安德城市森林公园、燕墩城市休闲公园、大通滨河公园三个大尺度的城市公园;新建规范33家社区菜店,新建6个社区商业便民服务综合体;开展厕所革命,完成227座公厕改造提升,真正把现代生活引入到胡同当中去。

责任编辑:董佳兴(QN0008)  作者:王皓 范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