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政府开局答卷完成30多项硬指标

2017-03-02 05:19 北京青年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中央政府开局答卷完成30多项硬指标

政府工作既要充分体现民意,更要接受全体人民监督。2017年全国两会开幕在即,国务院1日对外公布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量化指标任务的落实情况,三十多项硬指标有的达标完成,有的超额完成,绘成过去一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开局答卷”,彰显本届政府“言必信、行必果”的坚定决心。

宏观经济

2016年GDP增长6.7%

2016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报告提出一系列主要预期目标,完成情况良好。

2016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7%。居民消费价格涨幅为2.0%。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314万人,完成目标任务的131.4%。去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02%,低于4.5%的控制目标。去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5%。

2016年,我国着力稳定和完善宏观经济政策,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力度。2016年已安排财政赤字2.18万亿元;地方专项债券4000亿元。

加快财税体制改革。已安排中央对地方一般性转移支付32017.82亿元,较上年增长12.2%。

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适度。去年12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155.01万亿元,同比增长11.3%,社会融资规模余额155.99万亿元,同比增长12.8%。

扶贫攻坚

1240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

2016年,我国切实保障改善民生,加强社会建设。在脱贫攻坚方面,贫困农户危房改造实际开工387万户。中央财政扶贫资金去年已下达660.95亿元,同比增长43.4%。完成1240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任务,249万人易地扶贫搬迁。

供给侧改革

5.5万个行政村通光纤

2016年,我国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持续增长动力。

在化解过剩产能和降本增效方面,中央财政安排1000亿元专项奖补资金,重点用于职工分流安置,2016年安排500亿元。

在努力改善产品和服务供给方面,已完成55175个行政村通光纤。

投资合作

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签约超额完成17亿元

2016年,我国深挖国内需求潜力,开拓发展更大空间。去年完成铁路固定资产投资8015亿元;公路建设投资1.7787万亿元。开工21项重大水利工程。中央预算内投资下达5000亿元。

完善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用好1800亿元引导基金,2016年已签约金额517亿元,超额完成17亿元。

农村建设

新建改建农村公路超额完成9万公里

2016年,我国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在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方面,退耕还林还草完成1510万亩。在强化农业基础支撑方面,实际增加深松土地1.5759亿亩。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182万亩。

在改善农村公共设施和服务方面,去年完成新建改建农村公路29.256万公里,超额完成9万多公里。

民生保障

80%地市已开展分级诊疗试点

在推进新型城镇化方面,棚户区住房改造实际开工606万套。开工建设城市地下综合管廊2005公里。城乡居民基本医保财政补助由每人每年380元提高到420元。80%的地市已开展分级诊疗试点。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全国财政补助人均达47.65元。在社会保障方面,全年城乡低保标准分别较上年底提高9.7%和17.8%。在扩大就业创业方面,全国完成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2422万人次。

环境治理

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404.58万辆

2016年,我国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推动绿色发展取得新突破。在治理大气雾霾和水污染方面,实际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404.58万辆。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下降2.6%、2.9%、5.6%、4.0%。

两会·现场

首批外地全国政协委员抵京

1日,北京西站第一站台的电子显示屏上,不停地滚动着“热烈欢迎全国政协委员”。11时30分许,从河南郑州开来的G90次列车缓缓驶入站台。

来自河南的全国政协委员乘坐这趟列车抵达北京,这是首批抵京参加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的京外委员。

刚走出车厢,一些委员就被记者“截”住接受采访。“从事农业产业,几乎天天和农民打交道”的全国政协委员、河南绿色中原现代农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宋丰强心里始终装着“三农”问题。他希望国家加强农业供给侧改革,对农业推行标准化、规模化生产经营,更好地提升农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让农民务农能多挣钱,能富起来”。

在农村调研时宋丰强了解到,目前返乡创业农民工和返乡创业大学生群体在增加。“国家应尽快出台更加优惠的政策扶持‘双返人员’创业,让他们回得去,留得住,安居乐业。”宋丰强说,这将有助于解决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问题,有助于农村发展特色产业脱贫致富。

委员们从走下火车到坐上去驻地的大巴车,短短十几分钟时间,一路在向记者介绍他们准备的提案。

“慢性病防控制度保障不完善、不少地区基层医疗机构人才匮乏、养老服务业资源明显不足……”全国政协委员、河南中医药大学科技成果推广中心主任司富春希望,逐步完善慢性病防控政策,加强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推进多层次的养老服务业发展等。

司富春今年带来的提案关注着医疗、教育等民生问题。他说,作为政协委员建言献策就是要为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寻求解决方案。

13时43分许,来自贵州的全国政协委员乘坐CZ6187次航班抵达北京。刚下飞机,委员们就同前来采访的记者聊起今年的提案。简短交流中,发现脱贫攻坚是他们十分关注的话题。

“贵州是我国脱贫攻坚工作最艰巨的地方之一。”全国政协委员姜刚杰对记者说,要对贫困地区在税收等政策措施方面给予更大的倾斜。

“脱贫攻坚不光要国家在资金上给予支持,还要加大对人才培养的政策支持,使更多高层次人才能留下来。”全国政协委员潘晓慧说。

全国政协委员王世杰说:“脱贫攻坚措施真正给老百姓带来了实惠,我们每次关于这方面的提案都得到高度关注,我们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满怀期待。”

从3月1日起,京外的全国政协委员陆续抵京报到,前来出席将于3日开幕的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

两会·访谈

嫦娥五号11月将登月采样

嫦娥四号预计2018年发射 将实现全人类首次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并巡视探测

我国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近日已完成绝大部分大型试验,计划于8月进入发射场联合测试,为今年底的月球采样返回任务做准备。前来参加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的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月球探测卫星总指挥顾问兼总设计师叶培建1日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将中国下一步“嫦娥探月”的奇幻之旅清晰地勾画出来。

嫦娥五号计划8月进入发射场

2017年,中国航天最大的看点应属嫦娥五号。

根据计划,我国将在今年11月底前后发射嫦娥五号探测器,实现月球软着陆及采样返回。这意味着我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的最后一步即将完成。

叶培建介绍,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目前已完成绝大部分大型试验,由于任务复杂,计划于8月进入发射场,进行多项单器、两器、四器联合测试,为年内的月球采样返回任务做准备。

“嫦娥五号的主要目标是拿到东西。”叶培建表示,相对于嫦娥三号是落在月球上后通过设备探测做月层分析,这次的一大挑战是要在月球重力环境下,通过机械手将第一抔月壤取回。

据了解,这次嫦娥五号将实现四个“首次”,即首次在月球表面自动采样、首次从月面起飞、首次在38万公里以外的月球轨道上进行无人交会对接、首次带着月壤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返回地球。

按计划,嫦娥五号将于2017年11月底前后,由中国目前推力最大的长征五号运载火箭从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发射后将有奔月、落月、采样、返回等过程,如果进展顺利,将在一个月内完成,2017年内就能将2公斤的月壤“打包”回地球。

嫦娥四号将实现月球背面软着陆

叶培建表示,嫦娥五号奔月后,中国探月第四期工程也将拉开帷幕。嫦娥四号预计于2018年发射,将实施世界上第一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并巡视探测。

嫦娥四号和中国未来计划进行的月球南北极探测都属于“探月四期”。叶培建表示,探月四期的主要目标任务包括开展以机器人为代表的月球南北极探测、建立无人的月球科考站,让着陆器、机器人和地面上的人更好地联合工作等。

据介绍,嫦娥四号将实现全人类首次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并巡视探测,由于嫦娥四号将从月球背面开展射频测量,避免了太阳及地球的干扰,该测量也将获得更多以前无法获知的信息。“探月四期,中国的探测器将落在月球更多的地方,探测更多的东西,有更多的机器人参与进来。”叶培建说。

“由于月球背面看不到地球,无法进行通讯,我们将距月球8万公里处打一颗中继卫星以解决通讯问题。”叶培建说,“明年发射嫦娥四号之前,我们将提前半年发射中继卫星到地月拉格朗日L2点,这将是人类第一次在地球和月球间发射中继卫星。”

“今后,如果外国想去月球背面探测,就可以通过我们的中继卫星获得帮助,这也是中国对世界的重大贡献。”叶培建说。

中国载人登月还需攻克“三道关”

“人类一定要走出地球,而月球是离人类最近的星球,我认为中国航天人不会放弃载人登月。”叶培建强调。

在叶培建看来,无人探月和载人登月具有很高的关联性。“无人探月能为载人登月提供许多资料,尽管无人探月远远代替不了载人登月的技术需求,后者在规模、安全性、可靠性等方面的要求都大大超过前者,这意味着未来需要攻克更多技术难关。”他说。

叶培建认为,目前我国要实现载人登月还需迈过“三道关”:第一是研发出重型运载火箭,要能够把人和登月舱送到月球。第二是解决人来往地月的生命保障、安全以及工作条件。第三是进行更多的地面条件的建设,确保各项试验都充分验证。

“这其中,重型运载火箭是最难的也是最迫切的,我们仍和国际先进水平有差距。”叶培建说。

相关新闻

我国火星探测器进入初样研制阶段

“火星探测任务在方案上没有‘卡脖子’的难点。”叶培建1日还表示,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已进入初样研制阶段,目前进展顺利。

作为深空探测中的“重磅”任务,我国首次火星全球遥感与区域巡视探测任务已于2016年1月正式立项,计划于2020年七八月间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由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将火星探测器直接送入地火转移轨道。火星探测器巡航飞行约7个月后被火星捕获,一次实现“环绕、着陆、巡视”3个目标,这是其他国家第一次实施火星探测从未有过的。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火星探测器总设计师孙泽洲介绍,我国首个火星探测器将绕火星进行大椭圆轨道飞行并对火星进行全球观测。探测器将搭载用于火星全球遥感的相机、探测火星地下浅层结构的雷达等13台科学载荷,对火星的形貌、土壤、环境、大气、水冰分布、物理场和内部结构进行探测。

“在综合考虑了火星地形地貌、气候和光照等条件后,初步在火星的北纬25度选定两个备选的着陆点。”叶培建说,着陆巡视器与环绕器分离后进入火星大气,经过气动外形减速、降落伞减速和反推发动机动力减速,最后下降着陆在火星表面,火星车驶离着陆平台,开始火星表面巡视探测。

本版文综合新华社

责任编辑:董佳兴(QN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