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现场感的革命旧址原本可以就地保护,有了钱了,却保护坏了。”全国政协委员、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在昨天下午的文艺界委员小组讨论会上表示,各地在“抢救式”保护革命旧址的时候,却出现了“抢救式损坏”。
范迪安说,去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中央美术学院组织各个专业的师生“重走长征路”。他发现,过去经济困难时,当地政府对革命旧址多是采取朴素的保护方式,保持着当时的原样。现在有些地方经济条件好了,保护这些旧址时却非常不尊重历史现场感。
范迪安说,他去于都,这是红军开始长征的地方,现在是一个很宏伟的纪念广场。最后在广场上找到一处三四米长的豁口,他们告诉我这就是当年的渡口。“沿河的岸边完全用栏杆和水泥包扎起来,在这里无论如何都想象不出‘千军万马江边站,十万百姓泪汪汪’的场景。”他说,凡是有原址、有历史现场的革命旧址,就应该用科学的、有历史意识的保护方式,而不是去大修广场。
在红军会师地会宁,范迪安站在新修的城门上眺望原来的景致,却发现城外的老房子拆掉了70%,当地要新建一个会师公园。“我们有很多活生生的历史现场,硬是把它们变成博物馆玻璃柜里的‘展品’,感染力是不一样的。原来的生态都没有了,怎么能够感动探访者,尤其是现在的年轻人呢?”范迪安说,国外在保护古迹时都是尽量保持“原汁原味”,而我们动辄用大量钢筋水泥建纪念公园、广场,这股风应该停下来。
全国政协委员、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表示自己也有同感。他说,一些地方从纪念角度以及举办活动的角度,把一些革命旧址过度改变了,这种状况是非常遗憾的。“比如四川的邓小平故居,建纪念公园时原来的池塘修成了水池,原来的路也重新铺装,故居周围的邻居全搬走种成了大树。这样孩子们会误认为‘小平爷爷’是从大花园里长大的。泸定桥也拆了原来的老房子,修了广场,这也会让人误以为红军当年是从广场上集合出发的。”
单霁翔说,在保护古迹,尤其是保护革命旧址时,一定要尊重历史环境,尊重千百年积累下来的文化景观。(记者 王琪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