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新闻中心于3月9日在北京举行记者会,环保部部长陈吉宁就“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的提问。
陈吉宁首先就去年入冬以来出现了多个大面积重污染天气的原因进行回应。他介绍到,空气质量包括PM2.5,主要受两个变量的影响,一是污染物的排放量,二是气象条件。其中气象条件是边界条件,决定了这个区域有多大的环境容量,也就是说,这个区域可以接受多少污染物的排放量,而环境质量不超标。污染物的排放量是一个自变量,是引起环境质量变化的决定因素。这两个变量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同的。
在这两个因素中,气象条件是自然因素,是不可控的。气象条件具有很强的波动性,随着小时、每天,甚至再长一点的时间尺度,每周、每月、每年都会有很大的变动。这意味着在一个地区环境的容量是随着气象条件变化的,在冬季更容易形成静稳天气的条件,所以冬季的环境容量是比较低的。但是冬季人民要取暖,又会增加污染物的排放量。这一减一增,导致了冬季频繁出现重污染天气。这是气象因素。
第二个因素是排放量。排放量主要是人为因素造成的,所以它是一个可控因素。陈吉宁介绍到,“我们环保工作的目标就是把这个人为污染物排放量尽可能减下去,减到什么程度呢?减到最小环境容量允许的排放量,就会减少甚至不发生重污染天气。这个环境问题就解决了,就达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