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吴晨:老城保护总原则是审慎和尊重传统

2019-03-11 08:52 北京青年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老城保护总原则是审慎和尊重传统

在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北京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吴晨表示,推进历史街区更新与复兴,以“共生院”为抓手推动老城复兴,保障和改善民生,以文化活力地区营造为抓手,打造老城复兴金名片。

吴晨主持设计的北京坊现已成为网红打卡地,他主持设计的前门三里河片区也广受好评。北京青年报记者对话这位倡导推动“城市复兴”的建筑师,谈谈北京老城到底应该是什么模样。

老城复兴

已提出总体空间框架和设计策略

北青报:近年来北京提出疏解非首都功能,老城动作很大,会对老城保护有什么影响?

吴晨:我认为老城非首都功能疏解将给北京老城的未来带来历史性的机遇。按照北京新版城市总规的相关要求,加强北京老城整体保护,要坚持“保”字当头,重视老城复兴,传承和保护历史文脉。疏解会腾退出不少空间,可以建设小微绿地、口袋公园等符合老城空间特征的开敞空间,恢复老城舒缓有致的整体城市意象。

北青报:政府部门对于保护老北京的建筑风貌很重视,提出老城不能再拆了,保留北京乡愁等,这个在下一步如何实现?

吴晨:我认为老城保护总的原则是对传统审慎和尊重,但还是要面向未来。我们持续开展了《北京老城总体城市设计》工作,提出了营城“八法”,提出了北京老城复兴计划,提出了老城总体空间框架和设计策略。不光是从空间格局上,而是从业态、历史记忆的展示等方面都提出我们的设想,整体上具有更辉煌的气势,我们也在北京市规自委的领导下,与北规院一起,共同编制《北京老城整体保护规划》,目前这项工作正在紧张推动中。

设计创新

在四合院探索“共生院”理念

北青报:如何在城市设计中破解仿古街“千篇一律”的问题?

吴晨:这就需要建筑设计要有创新,不只是对方给什么任务完成即可,我们把在老城的所有设计机会,当做给老城做贡献和重新认识老城的机会,每一处设计都不是重复的,在当时当地都具有开创意义。

有了创新,还需要下大力气。我信奉实干,我们做这种项目都是历时数年甚至十余年,我每天工作16到18个小时,中午不吃饭,这样的投入,才能每一处都力争打造精品。

北青报:有人所理解的创新就是个性化的建筑样式,你如何理解?

吴晨:建筑风格的创新只是一个方面,实际上,创新体现在模式创新等很多方面,我们进行大栅栏地区的规划设计及研究工作时,在北京建立了首个指导地区渐进式更新的城市设计框架和与之匹配的责任规划师制度。责任规划师就是创新,现在北京都在推动责任规划师制度。

此外,四合院的改造就用到了模式创新,四合院与胡同生活是“北京乡愁”集中体现,随着社会发展,相当数量的四合院都演变成了大杂院,而大杂院的改造是破解北京老城整体保护的关键。我们提出的“共生院”理念受到各方高度关注。

我们在南锣鼓巷地区,以“共生院”的改造为契机,最大限度地恢复传统四合院风貌、留住居民,在十几平方米的空间内设计精致的植入性厨卫,实现“老胡同、新生活”。今年年底可能就会改造出一批“共生院”,这就是模式创新。

网红项目

胡同加地铁 北京坊有活力

北青报:你主持设计的北京坊已经成为网红打卡地,这个项目设计时是如何考虑的?

吴晨:北京坊项目从2011年开始,设计之初要思考这个项目的定位,就是要做什么。我们讲城市复兴,不是要简单地把复兴定位在什么时代,我们对北京坊的定位就是充分体现北京历史文脉和历史传承,展现现代北京风貌,面向北京未来生活的作品。

从建筑风格上看,前门大栅栏在民国时期就是中西建筑交融的地方,有很多西方建筑风格元素融入进来,和北京别的地方不一样,这里没有四合院,也不是用来居住的,有很多二三层甚至四层的建筑。

北青报:设计上需要注意什么,才能做到历史和现代的结合?

吴晨:城市复兴,既要对北京优秀传统文化有所继承,还要对未来城市生活有所憧憬和向往。有传统韵味,又不是完全复古,要体现现在的生活情境,建筑风格和周边环境放在一起,不突兀、不违和,这些就是遵循的基本原则。

规划上既考虑到历史,也考虑到现在的生活,比如北京坊地面保留了胡同肌理,每个胡同的走向和原来的肌理完全一样,但地下和地铁衔接,预留了未来和2号线与8号线衔接的设置,这就是尊重传统又兼顾现代生活,打造中国式生活体验街区,实现地区的社会风貌复兴与活力复兴。

建筑设计完成后,招商中业态也有创新,星巴克、MUJI主题酒店、24小时书店等,已经体现出面向未来的新生活,物质空间的设计和业态完美结合,我相信这里会越来越成功。

北青报:下一步还有什么规划?

吴晨:北京坊二期正在报批,在北京坊往南,讲究因势利导。

责任编辑:董佳兴(QN0008)  作者:李泽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