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孤独百年:张学良的思想人生》,王海晨著,当代中国出版社2016年1月版)
绪论 飞沙不解流星泪绪论
飞沙不解流星泪我这个人从来是任人褒贬,人家写什么我从不辩,一切毁誉由人。
明白的人啊,你用不着跟他辩,糊涂的人你跟他辩什么?
不求见谅于人,只求无愧于心。
——张学良
白山黑水是努尔哈赤的故乡,这片土地孕育出一个又一个个性极强的历史人物,张学良就是其中一位。
直观地看张学良的一生,其命运、其人生过程可用“流星”来形容。在那条日、俄两大列强夹击的窄缝中,在那四分五裂的动荡岁月里,有多少人意识到,那个草莽“大元帅”的后代是一个多么有思想的“少帅”。
张学良是一个“聪明绝顶”、激情四射和天生带有悲剧情结的历史人物:他的一生才华横溢,散文作家评价他说“将军本色是诗人”,但人们对他的诗文却所知甚少;他在他的八年政治生涯中数次扭转中国历史的发展方向,但所受到的政治排挤和打击却远远大于他之所得;他为中华民族的独立与自由献出了几乎全部个人财产和麾下的数十万大军,但所得到的回报却是五十多年的囚徒生涯;他在九十多岁“英雄复出”时抢时间口述历史,但这一百多万字的口述自2002年公开后,屡遭误解,直到今天也莫衷一是。甚至,有人在网上撰文攻击他为“历史罪人”。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如果仔细读下去,就会发现,那些攻击者自觉不自觉地在重复着“历史罪人”的思想与主张(这里不作列举,看看张学良的思想主张就一目了然了)。
张学良的思想、个性,既带有鲜明的反叛传统的特性又带有浓重的历史传统底色。有时他站在传统的对立面,自己的身家性命都置之度外;有时他钻进了传统的象牙塔,拉都拉不回来(“捉蒋放蒋”)。因而,偏执于传统或偏执于反传统的人都会在张学良搭建的思想舞台前感到不知所措。严格说来,张学良既是历史传统的传承人,又是新时代的开拓者,这样,他在创造历史的过程中,必然要面对两种偏执者的反对,他必须与之奋力抗争,方可把自己的思想变成行动。
试想,我们要研究这样一位人物,或者想否定他,是不是应该走上他用一生搭建的思想舞台呢?就让我们拂去历史的尘封,做一次擦拭张学良思想心镜的尝试吧。
一、思想,人生的底色
每个人年轻的时候,都会产生许多带有梦幻色彩的人生计划,但随着岁月的流转,这些计划大多被时间的车轮碾成了碎片。数一数自己年轻时的梦想,至今已所剩无几,值得庆幸的是,至少还有一样躲过了奔向成熟的车轮,并和年轻时一样执着,一样纯情,一样令自己感到充实和满足,这就是“大胆”地写一写悲剧英雄张学良的思想人生。
之所以在这里用“大胆”一词,因为我知道,在这样一个“质疑一切、贬低一切”的时代,把张学良这样复杂的人物拉入英雄的行列,是多么的不合时宜。
人人平等成为人人追求的时代,也许人们更喜欢听的是:那些英雄的“孬事”,那些孬种的“勇敢”;那些豪杰的“平庸”,那些平庸者的“豪迈”;那些奉献者的“自私”,那些自私者的“公心”;那些智者的“蠢行”,那些蠢货的“巧诈”。也许许多人更愿意把张学良写成笨蛋,写成傻瓜,写成花花公子。
在受“满招损,谦受益”、“谦者众善之基,傲者众恶之魁”思想长期熏染的国度里,抬高自己是要遭人白眼的,于是有些人便想通过贬损他人来“曲线”达到目的,尤其把杰出人物不杰出的一面“掘地三尺”,更可以满足他们的心理。当然,杰出人物也有不杰出的一面,英雄也是常人,在书写英雄历史时要尽量根除对英雄的盲目崇拜心理,避免“虚高”,这是极为必要的。不过,人类创造出史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传承文明,规范社会,它也可以提供一些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满足人们的娱乐需求,但这绝不是史学的目的。
我坚持这样的理解,因为我在这样的理解中收获了心灵的愉悦,也找到了一些比年轻时对英雄的崇拜更迷人更恒定的魅力。
历史属于人民大众,也应该属于那些人类在向进步的阶梯攀爬中做出过非凡贡献的英雄们。19世纪英国历史学家托马斯·卡莱尔坦率地声称:“可以公正地说,整个世界历史的灵魂就是这些伟人的历史。”他们“是自身有生命力的光源,我们能挨近他便是幸福和快乐。这光源灿烂夺目,照亮了黑暗的世界”。“如果我们虔诚地看待他们,他们身上便会显示出几点耐人寻味的意义。如果我们很好地理解他们,我们就会瞥见世界历史的精髓。”
历史是漫长的,但决定历史发展方向的时刻不是很多;人民群众是改变历史发展方向的决定性力量,但这决定性的力量常常是通过几双手,甚至是一双手在历史的关键时刻瞬间释放出来的。所以,让我们接近他们吧!探讨探讨他们的思想人生,研究研究释放“决定性力量”的那双手和支配那双手的心灵。因为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我们所看到的英雄的外在世界是由内在世界里的思想支撑着的,所有我们看不懂的人生都可以在思想中找到其缘由和归宿。因为思想支配着人生的一切,而只有通过探讨其思想,才能对人生的一切行为有一个更加接近真实的描述和理解。
我们只有深入地挖掘张学良的思想,他的人生才能在我们心目中带着灵魂复活,而不只是看到他的躯体在活动。张学良的思想和他的所作所为之关系,我们可以做如此提炼:如果把他的行为比作火山,我们经常看到的是火山的安静期,看到的是火山周围的火山灰、黑色的石头和星星点点的片片青绿,看到的是一片贫瘠的土地。如平淡的人生,如“花花公子”的标贴,如“不抵抗将军”的帽子,如满身匪气的军阀头衔,等等。
如果我们回到当年,回到火山的活跃期,看到的将是火山喷发时升腾起的照亮一片天的火柱,看到的将是顺山而下、吞石没坑、摧枯拉朽的火流,听到的是震耳欲聋的声响,看到的是一幅带着声响效果的壮丽奇观。如传奇的人生,如结束16年北洋军阀混战的年轻将军,如一纸通电立刻让持续了200多天的国民党新军阀混战戛然而止的东北军统帅,如西安捉蒋一人,使四万万杆枪口一致对外的民族大英雄,等等。
如果我们再进一步,研究研究火山喷发的原因,看到的将是火山内部构造的复杂,岩石板块互相挤压、碰撞时的惨烈,岩浆喷涌时冲破各种阻碍时的勇敢与执着。如深沉的思想,如国家观内涵的丰富与亮丽,如日本观形成时的犹豫和形成后的坚守,如战争观树起时的苦痛与形成后的影响,如历史观在他解读人生、解读过去时所放射出的力量与光彩,如宗教观在缓解人生无奈和冰释仇情的功能与作用……
只看火山安静期,火山与其他的山没什么两样,张学良的人生平淡无奇,甚至人们看到的常常是个带有诸多污点的常人。
只看火山喷发时,火山是壮丽的山,张学良的人生是五光十色的,了不起的人生,他是个值得人们敬仰的中华大英雄。
只有我们走近火山,弯下腰去,用专业工具和专业知识探讨火山的内部构造,研究岩浆喷发原理,才能真正了解火山的真面目和此火山与其他火山有怎样的不同。
思想是“火山”喷发的原理,行为如同火山喷发时腾起的火柱、奔泻的火流、飘落下的尘埃和尘埃上长出的那片青绿。我们直接感受到的只是它的表面,它的终极秘密藏在表面之下。这就是思想。
研究思想人生,可以穿越时空,可以走近人生的核心部分,也可以解除许多人生的迷惑。我们要想解开张学良何以放弃“东北王”不做,而甘心做南京政府的地方长官的谜团;我们要想拨开日本和他有杀父之仇,他也最恨日本,上台之后为什么打苏联的迷雾;我们要想知道“九一八”时他统率数十万大军,面对一万多日军为何放弃抵抗的理由……就需要研究他的思想。因为思想决定人生。
思想,只有思想,才能辨别人生的是非。
张学良是个传奇人物,使他成为传奇的首先是他的思想,其后才是我们看到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