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一篇未注明作者的文章,题目是“张学良三问”,主要是抓住了这两条“辫子”。文章说:“东北军(奉系军阀张学良之私家军队)在不到两万日本侵略军面前一退再退,一让再让,在两月不到的时间内未放一枪一弹撤出山海关,将东三省大好河山拱手让出。”“如果说撤出东三省为蒋介石的不抵抗的命令,长城抗战为当时之中央政府之决断,那么背负家仇国恨的张学良将军为何不率领我东北军之健儿奋勇抗战收复失地呢,不要忘记无论作为军政首长,一名军人,还是一名中国人,炎黄子孙都有守土保民之责。”“张学良对促成全国一致抗日确有功劳,但其历史的污点也同样不能否认甚至加以美化。”
文章的第三个题目就是“张学良为什么不愿叶落归根?”“我们一直宣传说张学良如何爱国,那就有一点,爱国为什么不回国?” (注:《张学良三问》,西祠胡同网页,2001年10月16日,wwwxicinet/d3073000htm。)
资深张学良研究专家毕万闻先生说:张学良带着未能回到家乡看一看的遗憾去见上帝,其原因很简单,其过程很复杂。张学良的红粉知己贝夫人蒋士云女士比较明确地讲了张未能回大陆的原因。“贝夫人透露,少帅居停纽约时,北京派不少人来看他,中共当局已经准备妥一架专机,只要少帅愿意返回大陆,专机即随时飞至纽约搭载少帅。贝夫人当时曾力劝少帅回大陆看看,并说这是他的‘大好机会’,少帅本人亦很想回东北老家瞧瞧。然终未成行。做事一向果断、爽快的少帅,为何舍弃良机,未回暌违40余载的故国?少帅向贝夫人解释说:李登辉只准许他到美国来,他不能借此机会就跑去大陆。这样做对李登辉不好交代。而他又是讲义气的人,不愿为难李登辉。贝夫人对少帅说不要管那么多,就利用这个好时机回去走走。少帅一直犹豫不决。他对贝夫人说,他回到台湾以后,将请示李登辉,批准他回大陆。贝夫人答道:‘你不用问他,问也白问。他一定不准。’少帅回去请示的结果,果如贝夫人所料,李劝张学良勿回大陆。贝夫人说,少帅上了李登辉的当,又说李是‘假圣人’。1993年底,少帅离台,定居檀岛,去年10月病逝,始终未赴大陆。据贝夫人和其他亲近少帅的人士说,张夫人赵一荻(赵四小姐)反对少帅回大陆,也是少帅终老海外、怅望神州的原因之一。贝夫人说:‘少帅后来嘴巴虽然不说,但心里一定很后悔没回大陆。’” (注:林博文:《张学良口中最喜欢的女人蒋士云:怅望神州少帅应有悔》,《中国时报》2002年3月17日。)
郭冠英先生曾撰文透露,一位国民党高层人士说:“张学良死在外国,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耻辱。”“我们没有把中国的事办好,弄得张学良不能回去(回大陆)。是我们拖着他,也拖着千千万万‘政府’来台老兵。我认为他最好死在大陆,次者也应死在台湾。” (注:郭冠英:《张学良死在外国,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耻辱》。)
这两条辫子恐怕要被永远抓下去了。第一条辫子永远也洗不净,东北确实在他手里丢的。第二条则是千古遗憾。
两个关键的女人:一个是“情感鸳鸯”,一个是“生命护卫者”
张学良之所以能活到101岁,有两个女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是陪伴他走了72年人生的“情感鸳鸯”赵一荻。赵一荻以和家人断绝关系的代价于1928年只身投奔张学良,西安事变后,又放弃人间的一切,包括母子亲情,陪伴张学良软禁。牧师在悼词中说,这有如《圣经》里童女怀孕一样,是个不可能的使命。然而她去做了,而且做得那么真诚,那么让世人皆惊,那么流传青史。她这样做不为别的,纯粹是为了爱。这爱比《人间四月天》更专、更纯、更久远!
没有赵一荻的相知相伴,张学良可能活不到百年,他的百年孤独可能更孤更独更苦。张学良自己也向媒体直言,他能长寿,与夫人相伴,菜烧得好,照顾细心有很大关系。因此,他常说欠夫人太多。(注:寇维勇、程川康:《张学良:我从不辩,一切毁誉由人》,台湾《联合报》1991年3月1日。)
另一位是宋美龄,他生命的“护卫者”。
“五卅惨案”发生后,1925年6月11日,张学良率军“奉命调查沪案真相” (注:天津《大公报》1925年6月14日。)。他在上海停留时间不长,不到两周,却认识了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个女人,这就是宋美龄。两人一见倾心,约会数次,互为对方出众的气质和才华所吸引。张学良称她“绝顶聪明”;宋美龄称他为“莱茵河畔的骑士”。
六十多年后,回忆起这段美好的往事,张学良还慨叹:“蒋夫人很喜欢我,那时候她还没有出嫁呢,还是姑娘呢。她年轻的时候不是很好看,越老越好看。”“若不是当时已有太太(于凤至),我会猛追宋美龄。” (注:傅依杰:《76年交情:“宋美龄活一天,我也能活一天”》,台湾《联合报》2001年10月25日。)“我认识蒋夫人比认识蒋先生早哇。”1929年7月,因“中东路事件”,蒋介石在北平召见张学良,这是他们第一次见面,宋美龄也在场。当他看到夫人和张学良亲热地打招呼,“蒋先生还问:你怎么认识他呀?蒋夫人说,我认识他比认识你还早呢。”
西安事变后,张学良说,蒋先生没有杀他,主要是宋美龄保了他。“蒋夫人承认我,蒋夫人管我叫Gentleman。我认为蒋夫人是我的知己,蒋夫人对我这个人很认识。” (注:郭冠英撰稿:《世纪行过——张学良传》,根据香港卫视中文台播出的节目整理。)“宋美龄活着一天,我也能活一天。” (注:傅依杰:《76年交情:“宋美龄活一天,我也能活一天”》,台湾《联合报》2001年10月25日。另见《她活一天,我也能活一天》,《参考消息》2001年10月30日。)
张学良认为宋美龄是中国现当代了不起的女性。美国乔治城大学王冀教授曾说:“在长达半个世纪的管束岁月中,如果没有蒋夫人的关照,我想张将军的日子会是很难过的。对此,张将军也是心领神会的。” (注:王朝柱:《说不尽的张学良》。王朝柱先生曾经亲自访问过张学良和王翼。)
宋美龄对张学良有保命之恩,张对宋很信服,宋对张很愧疚。在张学良长期幽禁期间,她经常给张写信,其中一封信里有这样一句:“我向你保证:我没有忘记你。”事实证明,她没有食言。
张学良患眼疾,宋美龄特寄台灯一盏,因“余在美国用之,甚感满意”。
宋美龄要去美国,特意跑到高雄幽居地,告诉张学良马上写封家书,由她带给于凤至。
高雄居住条件不好,在宋美龄关照下,蒋经国允许他搬到台北,安排住在一招待所里。宋美龄看后,发现招待所太潮湿,斥责蒋经国,你怎么给他安排在这么破烂的地方?然后,告诉张学良可以自己选块地皮,建一栋属于自己的房子。
张学良与于凤至离婚,与赵一荻结婚,都受宋美龄指点。
张学良病逝的消息传到纽约,宋美龄异常悲痛,特委托辜振甫夫妇专程赶赴夏威夷,代表她吊祭。
为什么选定2002年公布他的口述历史
选定2002年公布张学良口述历史和他个人保存的资料,是张学良于1992年1月16日之前自己选定的。他选定公布的时间不是仓促的选择。
张学良口述包含着一些不为人知的内容,并具有一定伤害性。什么内容能具有神秘性和伤害性?那就是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主要是停止内战、联共抗日问题。西安事变后,内战停止了,和共产党也联合了,也一致对外了。不具有什么神秘性和伤害性。如果蒋介石对共产党背信弃义,根据当时国共两党的关系,难以保密。涉及共产党的事不大可能。
张学良说:“我的没死,关键是蒋夫人帮我,蒋先生是要把我枪毙了,我不知道,这个情形我不知道,但是我看到一个东西我才知道。”是美国公使写的东西。“他写宋,决不是宋子文,对蒋先生说,说你对某人,他们都管我叫小家伙,她说你对那个小家伙要有不利的地方,我立刻走开台湾,我把你的事情都给你公布了。这句话很厉害。”“她说我西安事变,她说他不要金钱,他也不要地盘,他要什么,他要的是牺牲。” (注:郭冠英撰稿:《世纪行过——张学良传》,根据香港卫视中文台播出的节目整理。)
当时,知道这些核心秘密的人五个人已经走了三个,只剩他和宋美龄两个人健在。那选定2002年主要是考虑他们两个人。两个人如果在2002年都作古了,最好。如果剩一个,不管剩谁,也无所谓了。正如张学良所说,“(人)都没了,还负什么责”。
所以他要选定在死后的时间公布。他推断自己生命结束的时间极限是2002年。
张学良神机妙算,真的在2002年到来之前的第76天走了。怪不得他走得那么平静,那么安详。
从表象上看,这一切都充满了神秘,充满了不可知的因子,当我们的思维刚刚接触这一串数字和问号时,似乎接触到了天国,似乎真的相信“人生就像一盘棋局”,命运负责洗牌和派牌,我们能做的只是出牌,而且在每次出牌的时候,又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决定着究竟出哪张牌。“我们不能理解它,我们也不知道如何表达它。”于是,我们便真的认为他们是“谜中之谜,是上帝的不可思议的神秘之物”。
实际上,谁都清楚,那只“冥冥之中看不见的手”,只是道家所阐述的那个“寂兮寥兮”,深妙难识的“道”——规律。
如果我们认真思索,我们就会发现那些所谓的神秘,只是“诗意的自然”;所谓谜团,只是一扇未被人们捅破的纸糊的窗户。我们之所以不理解,不知道如何表达,是因为我们未曾认真考虑过这条格言:“一条规律不可能放之四海而皆准。”
但只要是“雾”总会散去,不过,我们不要忽视,罩在人生上的“雾”不会自然消散,我们更不能等待,应该大胆仔细地去尝试,从那扇纸糊的窗户背后寻找可循的规律。